最近更新

本站 RSS 地址已更新,别忘了重新订阅哦! 🎉

📖7月读书总结

7月读了6本书,全部都是实体书,最爱的是 《咖啡时间》。下决心尝试捕捉住书里和歌里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情感。 7月读书清单——排名分先后 《咖啡时间》🌟🌟🌟🌟🌟 《护目镜》🌟🌟🌟🌟🌟 《如何煮狼》🌟🌟🌟🌟🌟 《立马上菜》🌟🌟🌟🌟 《纽约巨像》🌟🌟🌟🌟 《只为一碗好面》 🌟🌟🌟 立马上菜 🌟🌟🌟🌟 M.F.K. 费雪,实体书 去年读她的《给牡蛎的情书》的时候,并不喜欢那种风格的写作,没想到今年开始读这个系列的第一本的时候,发现竟然如此生动。100年前的老饕竟然也是这个样子。 如何煮狼 🌟🌟🌟🌟🌟 M.F.K. 费雪,实体书 这么富有想象力的名字,一开始我真的以为是在教人煮狼了。里面富有生命哲理又饱含生活热情的文字让我充分感受到了费雪的魅力,我为去年给《给牡蛎的情书》打二星道歉,今年会认真重读它。这本战时的书似乎是在出版后的十年再次修订了一次,费雪还会在里面吐槽自己十年前的言论,很有趣。 另外一个感受是原来接近100年前的欧美国家的生活方式和现在可能基本没什么两样,只是战时的状态让大家想了很多方法来维持曾经的生活状态。比如如何自制肥皂、自制漱口水,怎么买酒和储存咖啡等等,还有很多在战时应运而生的菜谱。 我很喜欢看她每一章标题下面的引语,每一句我都认真读。要想写出如同费雪一般轻松畅快、旁征博引的文字,需要的不仅仅是对生活的热情。 咖啡时间&护目镜 🌟🌟🌟🌟🌟 丰田彻也,实体书 丰田彻也是村上春树的封面画家之一。这两本书有人物和剧情上的关联。最喜欢《咖啡时间》这本,把故事、人物感情和具象的咖啡关联在一起,作者很会说故事,分别的故事。《护目镜》里我最喜欢《滑球》这一篇,荒诞离奇,但有趣。 纽约巨像 🌟🌟🌟🌟🌟 科尔森 ·怀特黑德,实体书 最喜欢这本书的第一章《城市边界》,写到我心上。我甚至开始好奇北京、上海之于纽约的魅力。我对于城市的印象被具象成了家附近的水果摊、蔬菜店、米粉铺子、烧烤店还有我喜欢逛的书店、超市、公园的那片草地,还有远远看过去的那栋高楼的剪影……然后这些具象的画面印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关于这座城市的种子,每次想到北京,心里不会出现故宫、天坛、八达岭长城,而是之前记忆里的具象的街道、店铺和邻居。如果让我写城市,我也只会想到这些,写不出那些地标。 只为一碗好面 🌟🌟🌟坂本一敏,电子书 好奇的点在于这可是90年代左右的中国面食大全,但越读越枯燥,很流水账,而且对面的介绍也普普通通,因为图片也保持着90年代的清晰度,读起来的体验也非常一般。 👋下月见。

July 30, 2022 · 5 min · 1004 words

📖6月读书总结

6月只读了11本书,都是实体书👏,最爱的是 《纽约餐桌》。 不知不觉已经坚持写读书总结一年多了,这一年多也养成了每个月都读几本书的习惯,很开心能重新找回读书的感觉。但上个月写总结的时候也发现,自己读书似乎和其他人读书不太一样,大家都有写笔记的习惯,或者总结书中内容的习惯,用一种纵览+提取知识点的方式外加自己的收获和观点输出,是很规矩的读书方式。而我不是这样,我读书时更偏感性,多数都是对情感的调动,所以我可能就是暂时写不出来知识结构,不过我也没有读很多纯信息内容的工具书,我读书的初衷就是单纯满足自己肤浅的好奇心,确实不求能学到哪怕50%的知识,如果真的是要求自己学到那么多,确实也不会仅仅局限在读书上了。所以我所谓的读书总结,确实也多半是些废话,不构成推荐建议,只是自己个人的感受,由此想到的是,之后的读书总结都基本上遵循感受,可能总体的内容会更简洁。 6月读书清单——排名分先后 《纽约餐桌》🌟🌟🌟🌟 《绿色地球——给孩子们的环保小书》🌟🌟🌟🌟 《饮食真相》🌟🌟🌟🌟 《什么也别说》🌟🌟🌟🌟 《美味七重奏》🌟🌟🌟🌟 《沙丁鱼罐头之味》🌟🌟🌟🌟 《始于未知的设计》🌟🌟🌟🌟 《听!书的声音》🌟🌟🌟 《新哲人-买,还是不买》🌟🌟🌟 《食物冷知识》🌟🌟🌟 《R先生的甜品时间》🌟🌟🌟 纽约餐桌 🌟🌟🌟🌟 艾娜·雅洛夫,实体书 每一个厨师或者餐桌相关从业者都有各不相同的经历,但可以大致分为几类(可能互相还有交叉),一类是移民,来到美国之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获得了现在的生活,一类是从小就热爱烹饪,命中注定做厨师,另外一类是继承家业。 绿色地球——给孩子们的环保小书 🌟🌟🌟🌟 艾莉丝•鲁索,实体书 把环保这样一个深奥的话题,用我觉得非常直白并且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而这本书是给孩子看的,所以它的价值就更加巨大,它教会孩子如何认识环保,了解气候、资源,讲解垃圾分类,科普如何用环保的方式装修自己的小屋,讲园艺,告诉小朋友如何更环保地出行,怎么挑选食物,怎么种植自己的小菜园,甚至还告诉孩子们如何正确消费,自己看完都有些感动。书的质感很好,用非常简单但可爱的画风把所有的信息都罗列的简单清晰又很容易读下去,循循善诱,太好了吧!希望更多小朋友可以看到更多这样的书! 饮食真相 🌟🌟🌟🌟 蒂姆·斯佩克特,实体书 破除消费导向的饮食推荐 重新诠释卡路里、脂肪 明确抛开剂量谈影响是耍流氓 各种饮食法因人而异 总结起来成为我的饮食准则: 不要害怕摄入盐、脂肪、高油高脂肪的东西,不过度迷信素食或者植物性饮食以及各种健康建议。 提高食物摄入多样性是好事,少食用精制食物,但也不要过分畏惧,运动虽然没有对健康有过分的指导意义,但合理运动不是坏事。 三文鱼、金枪鱼可能比如竹荚鱼、沙丁鱼,冷冻肉比新鲜肉各种寄生虫更好,不明确食物来源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生食。 保持多样和克制,并且用开放的心态对待饮食。 什么也别说——一桩北爱尔兰谋杀案 🌟🌟🌟🌟 帕特里克·拉登·基夫,实体书 被封面吸引,以为是一本小说,翻开第二页之后发现是非虚构的故事,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一段我从未了解过的历史。70年代,他们读毛的语录,学习、运用。街头巷战也好,绝食抗议也罢,这是大家都能了解到的事件,而一个个体的失踪,并不值得大家的关心,但历史,就是由这样一个一个的个体组成,个体汇聚成集体,会被人所知,普通个体以个体存在,活着和消失了,几乎惊不起任何波澜,但与这个个体相关联的生活圈,每一个人都受到了影响。只了解欧洲现在的各种美好、富裕、安逸,不曾了解过过去和现在的另一面。 美味七重奏 🌟🌟🌟🌟 埃尔韦·里谢 编 · 艾菲克斯 绘 ,实体书 chef的故事,做饭的故事,我都喜欢听,这个有点雷声大雨点小了,很传奇的厨师但故事有点过分平淡了。 沙丁鱼罐头之味 🌟🌟🌟🌟 威尔弗里德·卢帕诺 ,实体书 这本书的装帧很可爱,是一本无字漫画,完全靠画面推动情节发展,但也能完全跟上节奏,向默片一样,感觉《父与子》好像也是这种类型? 始于未知的设计 Ex-formation 🌟🌟🌟🌟 原研哉,实体书 最喜欢的一部分是关于传统东京纹样和现代社会常见纹样的完美结合。这种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不仅仅适用于设计学,对各种场景都非常适合,确定一个主题,不同人对同一个主题经过研究总结,竟然会有这么多不同的角度出现。用新的、未知的角度观察世界、感知世界,用更开放的思路使用大脑,会有新的启发。 听!书的声音 🌟🌟🌟高濑毅 / 幅允孝 ,实体书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可能是有点过高了。最开始对选书的好奇在于去不同的书店,总能从书架上感受到一家书店的性格,我觉得选书人应该就是能够赋予书店性格的那个人,很神秘,我很好奇。但这本书的讲述似乎过于直接了,太像选书人找工作用的portfolio了。 新哲人-买,还是不买? 🌟🌟🌟 新哲人编辑部,实体书 看得比较草率,大概是从消费主义的角度进行哲学讨论吧,不过我确实发现我近几年尝试看的一些哲学书,只有浅显到我都忽略它是哲学书之后我才能看懂。虽然对哲学感兴趣,但确实连门都没入。 食物冷知识 🌟🌟🌟 乔治·扎伊丹,实体书...

July 4, 2022 · 11 min · 2262 words

🍲手作日式面001——乌冬面

最近在看几本关于饮食的书,有日本人写中国面食的书,也有中国人写日本料理的书,加上确实这段日子也经常吃日式拉面和乌冬面,还有荞麦面,不过都是在超市买的鲜面,超市买的乌冬面里是有食用胶的,所以会怀疑它是不是靠食用胶塑造了乌冬面软软又有嚼劲的口感。 之前看Uncle Roger 做拉面的视频,非常种草脚踩的体验,特别特别想试试!!我这次没有做拉面而是选择了乌冬面是因为鹿姐前两天刚炒了一份巨好吃的乌冬面!!!加上拉面需要碱面,我家现在没有,荞麦面则是需要一些荞麦粉,我家也没有,只剩下乌冬面这种只需要加盐就能做的朴素面条了。 我在YouTube上翻找日本人拍的视频教程,好巧的是,有个卖日式制面机械的公司在YouTube上发了很多制面机器的操作视频,还有一些做面教程,其中有一个看起来非常正统的「讃岐烏冬面」做法,是由日本面条学校的校长教的。真的是脚踩面。放假前的娱乐活动就是做乌冬面条了。 认真学习制面秘笈的老板娘屏幕上还有HTML和CSS教程,真是全面发展。 做法 用料 中筋面粉 —— 250g 水 —— 119g (这个面团的含水量都不到50%) 盐 ——16g 醋 —— 2.5g (占面粉重量的1%) 把盐+水+醋混合均匀,还是第一次知道乌冬面里是需要加醋的。 和面 和面的关键是要让小麦粉均匀吸收水分,所以要一点一点加水,我分了三次。每次都要用手打圈,把面粉变成一个一个小颗粒,然后再加水变成更大一点的颗粒。但也有另外一个视频里的操作方法是直接把小颗粒捏成高尔夫球大的面团,然后再合成一个大面团。 整个操作有点像合成大西瓜那个游戏🌚。 醒面 我之前的做面经验里没有做过含水量这么低的面团,确实还挺难和的,攒到一起确实有点困难,多压了几下才把面团都合在一起。扔进保鲜袋,放到温度高的地方醒面。我放在阳台上,大概28-30度左右。醒面2小时(突然想到小高姐家好像总是22度)。 激动人心的时刻!!踩面! 设置了一个2小时之后的闹钟,闹钟一响,我整个人从座位上蹿起来。还疯狂呼唤正在忙碌的鹿姐加入我,仿佛一个狗子。用瑜伽垫铺在底下,中间还垫了一块毛毯,为的是不用🦶直接踩在塑料袋上,总觉得心里会有些过不去(说用脚踩的也是我,说心里过不去的也是我)。 用脚踩面的感觉有点像传说中的踩屎感哈哈哈哈。踩完折叠再踩,之后反复了大概6次?但视频里只踩了3次。我只是完全停不下来,想多多体验几次。之前家里吃面条的时候,总是会找年轻力壮的男性亲戚去擀面条,为的是面条的劲道,好像家里没有男性就吃不到劲道的面条一样,哼。脚踩上去也是个100多斤的压力! 用脚投票的结果到底好不好呢?用脚揉面的效果也太好了吧!!!刚刚踩好的面非常有弹性,有点像小时候体育课用的软排球,按下去有点软,手一离开会慢慢回弹。这么倔强的面团肯定不容易塑形,所以还是要进保鲜袋醒面。 醒面again 继续放进保鲜袋,然后去阳台上醒面2个小时。 最后!擀面!切面! 最后!擀面!切面!!!我的擀面杖太西式了,没想到之前鹿姐买来偶尔做饼干消遣的工具,现在竟然在为家里的主食挑大梁,不是做贝果就是做面包胚,现在竟然还来做面条了。辛苦了辛苦了。西式带滚轴的擀面杖就是不能把面团擀得太宽,因为它的宽度并不大,我把面团拆成三份了。当然我的砧板也不是很大,好想拥有小高姐同款实木砧板啊!!!视频里擀面方方正正一块帕子的形状,但我没有擀得特别方正,切面的时候自然就有一些面条不够长。最长也就25cm。 这个厚度应该有6mm了吧?但实际上应该是可以再薄一点的,煮出来它有一点膨胀了,所以显得更粗了。听大和面条校长的话,4mm确实够了。 之后撒上面粉防粘,装进保鲜袋里。虽然做完就很想立刻试试,但是到了16:8轻断食的节点,只好用来当早餐。 第二天 时间:早上10点 地点:老板娘家的厨房 面是单独煮的,一份面只有100g出头,只用了500ml水,下锅之后发现面还自己变粗了一些,一共煮了5min。我空口尝了尝熟没熟,发现空口吃还是有点咸的,毕竟100g面条里能有4g盐,有点慌张,生怕自己的面做翻车了。早餐不想吃炒乌冬这种重口味,所以选择了清爽的高汤版,害怕真的咸了,也不敢再在木鱼花里加淡口酱油了,什么都没加,就只用木鱼花做汤底,煮木鱼花的时候为了快,把荷兰豆和墨鱼丸也一起放进去煮了(也太敷衍了),最后滤掉木鱼花,最后还加了一小把裙带菜搭配一下。当然肯定要放葱花。 意外的是,没有加盐的汤底和面条混合在一起了之后,面不觉得咸了,汤也不淡,是鲜。有被自己的面惊艳到。用Jamie Oliver 千年不变的形容词就是 beautiful and gorgeous。我和鹿姐把汤都喝光了。🍻 很期待炒面的效果了。之后再续上吧!现在已经忍不住要立刻发布了。

June 4, 2022 · 9 min · 1807 words

🧠最近的精神琐碎

真实领悟到我强烈的精神需求渴望了,最近到了愈演愈烈的地步。早上听着上海市民的夜晚合唱《明天会更好》,忍不住落了泪。我希望在精神上拥有自由意志,当然身体上也是。只是现在这一切似乎都不好说。明天会更好吗?我不知道,先随便说说最近吧。 零 一两个月前我开始意识到用看剧、刷社交网络以及频繁和很多朋友聊天消耗了我很多大块的时间而导致本来就碎片化的时间更加碎片,在这些更加破碎的时间里,我只能继续用刷社交网络、和很多朋友胡扯来填充。虽然也会对自己在聊天中展示出来的突如其来的幽默感震惊到,并且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但非常短暂,短暂到在一天过去之后,根本记不得自己有没有充分滋润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 之前以为工作很累,有压力需要释放,所以在工作间隅里插科打诨或者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以平复自己的压力,到了午休的时间也必须要看看电影追追剧来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我曾经以为看很多剧、很多电影就是充沛的精神生活。 但即便我占了很多时间看电影和剧,也没能真正给予我足够的精神滋养。我的真正目标应该不是看剧和看电影里,而是我的精神能获得什么。 最近我在学习代码,代码也是需要频繁练习和思考的事情,我开始发现我很享受这一点,我的精神不断因为新内容的输入而振奋。当然我也因为反复尝试页面布局失败而沮丧,但在这种挣扎里,我有了对自己过去20多年的新认识。 学习到新的技能,获得新的知识,享受自我支配的自由可能是我的精神养料。我擅长输入但不擅长消化和输出,但一直在舒适区沉沦,我的意志又不允许,所以我要不断打破才能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 和朋友不间断聊天,被我认为是情感连结,一旦这种情感链接牵扯了过多的个人时间,确实是会对我自己以及对方带来困扰。定期聊聊或者用固定时间打电话、写邮件似乎更能深入连接感情,有事说事很正常,没事寒暄两句适可而止,是我最近的一些改变。 二 之前我经常在公交车和地铁上观察其他乘客,车上很大比例都是拿着手机刷视频的人,手指向上一滑,盯几秒,再滑,再盯几秒,是抖音的浏览方式。这个行为看起来非常机械,以至于我猜测不到ta到底在寻找什么。微信弹出提醒,从抖音里出去,进到微信,和别人聊两句,点开朋友圈,手指向上滑,点开大图,退出来,再点个赞,继续上滑,是另外一种沉浸。打开微博热搜,逐条点进,向上滑滑又是另外一种。虽然有这么多种,但最常见的是浏览抖音。 我在想,我看社交媒体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状态,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就是在一堆信息里碰运气,看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吸引点进去,多停留一会儿。这让我觉得这种漫无目的是极其可怕的事情,占时间又很难改正。 漫无目的好像变成了一件和工作并列的事情,重要性超过了读书、学习或者是更加纯粹的倾向。我真的很想和朋友真正地沟通交流感情、痛快地打游戏、在健身房忘我训练、尽情做爱,直到一天结束我能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今天非常充实。倒也不是要成为怎样有成就的人,而是精神上不是空虚的。 三 现在「高效人士」对碎片化时间的安排可能是背单词、听播客、听书。不过我突然顿悟,碎片化时间再多,利用率再高,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如何把碎片化时间变成完整的时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当然这只是我这种工作强度在正常范围内的人的想法,每天加班争分夺秒的人一定不适合,这样的人更需要充分的休息。但共同之处就是,我们都需要摒弃把漫无目的当作休息的观念。 于是我决定如此尝试。 但一定还有碎片的时间,但首选也一定不是漫无目的地消磨掉,一点陷入这个陷阱就再也拔不出来了。碎片时间用来给洗衣机填满脏衣服,整理一个抽屉,把快递拆开放好,帮家人到一杯水,自己做运动舒展,给植物浇水…… 等等,这个碎片时间,就是番茄时钟吧? 四 我最近的一些尝试,为了削减自我批判和愧疚感,我先是给自己了一个限制就是不要频繁聊天和漫无目的地浏览,但也无法彻底避免。 我把时间完全按番茄钟来分,工作、读书、学习这种,如果能长时间沉浸,那可以考虑连续合并几个番茄钟,但也不能忘记休息,既训练我长期分散的注意力,也是提高效率的方法。对于其他生活相关的事情,小事情用番茄钟的休息空隙完成,大事情能拆分的话也这样,不能拆分的就一鼓作气。 但一定难免有漫无目的的行为出现,但为了保证时间,也用番茄钟来限制,这种不要超过一个番茄。 五 我还在这个个人实践里观察自己的行为和心态变化,或许能更了解自己。 晚上下班通常我在写代码,一天结束的时候,就会觉得很满足。这可能是一种自己不学习就会焦虑的病,一开始学习,反而非常愉悦。而且代码又是这种技能意味很强的东西,比如学会了的话可以自己写网站或者转行做程序员,为生计谋新出路之类,这些可能属于缓解焦虑的说辞,但我现在接纳了,学到一些技能或者新知识,就是会让我觉得快乐,尤其是需要长期学习的项目。 不过我也发现我是一个对挫折或者失败接受度非常低的人,遇到一点点困难,我就无法承受。之前都说我三分钟热度,只是一种表象,真实是因为我在短期之内遇到困难之后选择了放弃而不是克服,倒不是说我真的就对这件事失去兴趣了。我一直对写代码充满好奇,只是上次学习效果不佳,我就搁置了。我对很多事情的一知半解估计大多数都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管是环境还是个人因素。 确实也该突破一下了。假设每次学习都是所谓突破舒适区,但真正的舒适区是我很顺利学会了这个技能。大多数能力可能我都不能顺利学来的,克服学习路径上的困难,对学习一门技能有合理的预期是我的非舒适区,所以学习只是为了欺骗大脑,我在做满足自己精神的事情,而学会才是我真正需要的精神健康状态。 六 其实也有在看剧和电影啦,还追了一点点浪姐,在朋友来家里的时候。每周五固定看biteclub也成了一种习惯。不过看书的时间被写代码挤掉了,以及最近开始思考是不是我读书的方法不对,导致我并不能从这本书里提取出什么特别框架的信息,我只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而已。 七 轻断食的好处是晚上的时间更多了,以及睡觉前不再有原来晚上8点钟吃的饭现在还在肚子里鼓鼓的感觉,所以大概是睡得也更香了。早上起来不会把最清醒最宝贵的晨间时间用在做一顿好的上,变成了先去洗漱、运动,再在阳台上晒着太阳读几页书,然后开启学习模式,宝贵的2个半小时被我牢牢抓住,再利用上班时间前的半个多小时做早餐。居家办公省下来的通勤时间也要好好珍惜呢。 To be continued?明天精神会更好也行。

June 1, 2022 · 12 min · 2545 words

📖5月读书总结

5月只读了5本书,其中电子书2本,实体书3本,最爱的是 《踏浪》。 最近开始了新的生活方式,晚上睡觉前用iPad读书,最先读的是《日本料理完全图鉴》这本书,这种关于吃的basic knowledge正好是我和鹿姐都喜欢的,我们俩就一起看,然后看到热烈的地方就讨论,看到美味就一起吧唧嘴,讨论明天早上要吃什么好。了解了一些粗浅的日料认知,我们俩就开始回忆之前去北海道的经历,吃了什么很开心,很好吃,没吃到什么有点遗憾之类的故事,还有当时一起玩的时候的很多经历,尤其是现在完全不能出国玩,就更是只剩下快乐的回忆了。这样读书也挺好的,虽然不关乎于书的质量本身,只是为了增加情感链接。 因为疫情的缘故,我开始居家办公了,少了通勤读书的时间,我又把空余时间都分给了其他学习内容,所以读书确实不多。以及我发现我确实无法深入描述一本书,这可能是和我的学习方法不正确或者输入不当有关系。anyway,来看看这个月看了什么吧。 5月读书清单——排名分先后 《踏浪 in waves》🌟🌟🌟🌟🌟 《马当家的饭桌》🌟🌟🌟🌟 《日本料理完全图鉴》🌟🌟🌟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 《像有钱人一样思考》🌟 踏浪 in waves 🌟🌟🌟🌟🌟🌟🌟🌟🌟🌟 A.J.敦戈,实体书 起初是被这本书的封面颜色吸引了:漂亮的松石绿加上富有动感的海浪线条,画面远处还看到冲浪的人🏄‍♀️在浪里隐隐约约,再搭配着画面上半遮半掩的银色压印文字「IN WAVES」,一瞬间会觉得浪借着海风打到我面前,非常有度假海岛的氛围。 开始,作者在讲一个关于冲浪运动的历史故事,翻完第一节的故事之后,另外一个故事线出现了,包括伴随着作者给定的另一个不同于遥远历史的现代时间——2015年夏天,这是属于作者和他故事女主人公克里斯汀的故事。原来两种主色调是两条故事线,一个是冲浪运动的过去,一个是作者的过去,当然这个故事里也包括冲浪。从冲浪出发,既有历史上冲浪运动的起源,先驱冲浪者们的精神,也有他和恋人之间对冲浪、对生命的追寻和探索。颜色的不同,既是表示内容的区分,也传递了不同的情感表达,是很机灵的设定。 看完之后的感觉是温暖、治愈但还是会觉得忧伤。 马当家的饭桌 🌟🌟🌟🌟 洪渊植,实体书 关于原生家庭的话题以及成长中的味觉记忆,是我非常能产生共鸣的角度。甚至提供了一个思路,可以搬去小村子里生活,生活成本低,又可以在饮食上自给自足,虽然还是需要有收入来源。 对这句话非常有共鸣⬇️ 「只有在父母触不到的地方,才能维持我完整的世界。」 日本料理完全图鉴 🌟🌟🌟 王奕龙,微信读书 虽说是basic knowledge,但我也确实不知道,了解一下也很开心。比如寿司的量词是贯,1合米(150g)能做出10贯寿司,也就是说一贯寿司的大米克数是非常精准的15g。 原来日清拉面的创始人安藤百福是华裔啊,之前是台湾人,原名叫吴百福。 读完之后,会慢慢反观国内的饮食,似乎没有这么多类似于寿司或者怀石料理、和果子等等品类下量化严格又有很成体系并且传承下来的规则的饮食品类?或者说我还不够了解?即便是日式小店,都有一种会让人觉得很严谨的风格,不会投射出太多不信任或者犹豫的情感。 我之后再继续观察一下(等到解封吧)。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 🌟🌟🌟 蔡颖卿,实体书 印刷版的美食blog?不过可能是因为都是中式菜,不会觉得有好奇的心理,于是也就没有太多吸引力。前面的厨房细节写得很详尽,是我在这几年的厨房摸索中也深有体会的事。 像有钱人一样思考 🌟 本田健,微信读书 关于钱的观念,竟然也能写成这么浓郁的鸡汤,非常牛。 👋下月见! 大概下个月会尝试做不这么汇报式的总结或者看有没有什么新方式。有时候会觉得这种输出似乎没什么意思。

June 1, 2022 · 7 min · 1440 words

🤸‍♀️立健康饮食flag

中国营养学会公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把各种废话过滤一下,对照着最近一段时间我家的饮食习惯,总结我家饮食和生活需要调整和注意的地方。 坚持谷物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 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种类,每周25种以上,合理搭配。 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 每天摄入谷类食物 200-300g,其中包含全谷物和杂豆类 50-150g;薯类 50-100g。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仔细想一下,有可能不好保证每天都摄入12种以上食物种类,但保证食物多样性是一个很好的基本原则,多变通花样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据说日本昭和时代,学校要求必须给学生每天吃30种食物,这让日本30年内男子的平均身高暴增15cm。 全谷物主食品或方便食品包括:即食冲调(煮)谷物,例如即食燕麦片、混合谷物粉等;面制品,例如全麦馒头、全麦面包、全麦面条等;米饭类,如糙米饭、燕麦饭、杂粮饭、 糙米粥等。 杂豆:绿豆、红豆、豌豆、蚕豆、芸豆等大豆:指黄豆、黑豆和青豆 薯类:主要指具有可供食用块根或地下茎的一类作物,常见的有番薯(红薯、甘薯)、马铃薯、山药、芋头等。 以上食物多作为主食和早餐出现,但家里确实精米精面的占比比较高,顶多是每周吃一次燕麦片。 改进方案 可以尝试把米饭改为糙米饭,隔日改吃糙米饭。 一周多吃1-2次燕麦片,或者把中午便当的主食换层鹰嘴豆、玉米、土豆之类的豆类、薯类。 虽然贝果、欧包、法棍的配方不是特别想增加更多全麦粉,但可以把面条换成荞麦面或者杂面。 探索豆类、红薯、山药和芋头的更多做法。 多吃蔬果、奶类、全谷物和大豆 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奶制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不少于 300g 的新鲜蔬菜,深色蔬菜应占 1/2。 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 200~350g 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摄入量相当于每天 300ml 以上液态奶。 经常吃全谷物、大豆制品,适量吃坚果。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牛奶的摄入量比较有保证,除了咖啡里的牛奶还有酸奶和奶酪。平时也确实不太喝果汁,一般都是直接切了吃,椰奶和椰子汁除外。不过200-350g确实不太容易保证。估计要在 早上和晚上都保证有水果。 300g蔬菜感觉就更难了,更不要说还要细分深色蔬菜浅色蔬菜。由于家里工作日的晚上不太吃饭,所以任务量集中在早上和中午。中午的便当一般是一荤一素,改进的空间不大,只能在少油少盐和多样性上做文章。这么想来,早上确实还需要再增加一些蔬菜摄入。 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鱼、禽、蛋类和瘦肉摄入要适量,平均每天120-200g。 每周最好吃鱼2次或300-500g,蛋类300-350g,畜禽肉300-500g。 少吃深加工肉制品。鸡蛋营养丰富,吃鸡蛋不弃蛋黄。 优先选择鱼,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鸡蛋每天都要吃,一个鸡蛋大概50g,每天都吃鸡蛋能做到一周摄入350g。最近找到了摄入鱼虾的好方案——糟粕醋!清爽不油腻,其他的鱼类吃法还要想一想,做鱼我家不太灵。 少盐少油,足量饮水 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 5g,烹调油 25~30g。 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 50g,最好控制在 25g 以下。反式脂肪酸每天摄入量不超过 2g。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成年人如饮酒,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 15g。足量饮水,少量多次。 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男性每天喝水 1700ml,成年女性每天喝水 1500ml。 推荐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少喝饮料,戒酒(基本做到了),多喝水,每天至少1500ml吧。感觉盐的摄入确实无论如何也控制不到5g以内,动不动就要加多了,还不包括生抽、老抽、蚝油里的盐。 吃动平衡,规律生活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漏餐,每天吃早餐。 规律进餐、饮食适度,不暴饮暴食、不偏食挑食、不过度节食。 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 5 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 150 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 6000 步。 鼓励适当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加强抗阻运动,每周 2~3 天。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不过WHO 推荐每周至少进行 300 分钟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或每周 150 分钟高强度运动)...

May 15, 2022 · 10 min · 2092 words

🍆美味糊弄便当,蒲烧茄子饭

最近一直居家办公,没有带便当,当工作日的快手午餐也挺好。吃到嘴里就知道用15分钟能做出这种美味,真的不亏。浇在米饭上,再搭配一个鸡蛋,吃干抹净毫无问题。 配料 茄子——1个(长茄子、圆茄子都行) 油——适量 芝麻——一把 葱花——一把 料汁 生抽——2勺 老抽——1勺 蚝油——2勺 糖——1勺 盐——一小撮,3g以内 水——100g 我一直更爱吃圆茄子,长茄子我吃完舌头痒痒,不知道是不是过敏。这个菜好吃的关键是料汁,茄子只是料汁的载体,工具人罢了。 茄子切块,我不去皮。放进碗里,盖保鲜膜,进微波炉,高火10分钟。可以每5分钟拿出来看一次,微微软了就可以。 微波炉叮茄子的时候,调一份料汁。生抽、老抽、蚝油、糖——2:1:2:1,再加一丢丢盐,然后加水100g,搅匀,尝尝合不合口味,咸了淡了还是不够甜可以再继续调整。锅里倒油,把茄子放锅里煎到软,然后把料汁倒进去,出锅。 扣在饭上,撒上芝麻和小葱。拌匀了开吃。 这个料汁让茄子有一种蒲烧鳗鱼的感觉,是一种廉价的自我欺骗,吃起来真香。配上一个白煮蛋,也一起拌着吃,蛋白质也有了。如果把米饭换成糙米饭,用这个料汁浇上去,也有发出原来糙米饭竟然还能这么好吃的感慨。 是为了身体健康,撒了善意的谎言。

May 15, 2022 · 2 min · 488 words

🌅没被疫情绑架,我是主动选择早起的

疫情刚开始的2020年初,我因为在家办公一个多月暗自窃喜,不用通勤,不用起早,可以直接睡到开工前10分钟。眼看疫情已经两年半了,我又被疫情影响,居家办公了,不过现在的心态已经完全没有之前对居家办公的向往,我好希望我能去公司办公。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做出了完全相反的两种选择呢?我开始回忆这两年的变化。 2020年,运动靠 Just Dance,甚至中午吃饭前都可以随时开始跳 20 分钟。进行最多的娱乐活动是看剧、刷各种社交媒体。熬夜晚睡,很难早起。这些活动都是去公司上班的阻碍,更多的是想留在家里,把通勤时间留给睡眠,其他的事情完全不影响,甚至还能在家解决三餐,健康好吃又省钱。 2021年开始,我有更多的活动需要出门行动,周末去公园、超市、逛街,去书店、图书馆看书,定期出门运动、喜欢上了瑜伽,约朋友一起玩的频率也提高了很多。 为了保持这些活动、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的平衡,我开始习惯早上 8 点前起床,晚上 11 点睡觉。在家吃早餐,并且在早餐的时候把午餐也做好,装进便当盒, 带去公司,在路上会听播客、背单词、读书。 甚至还开始在工作日的早上 6:30 去游泳馆游泳,去上 7:00 的瑜伽早课,这都需要早上 6:00 前就起床。我需要更有效率的安排自己的生活,才能在早上一通体力消耗三小时之后还有精力继续工作,早睡的时间似乎提前到了 22:30。 我意识到自己很享受早睡早起带来的愉悦感,不出门运动的早上,也尽可能在 7:30 前起床,煮咖啡,准备丰盛的早餐,为午餐便当忙碌,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也不过 9:00,再看会书,和鹿姐聊天,安排一下家务事,洗衣服、晒床单,生活的实感来得非常真实。 我确实是一个需要 work-life balance 的人,日常琐碎的生活能洗刷工作带来的压力,看着咖啡从摩卡壶里嘟嘟嘟嘟地冒出来,我都愿意笑着深吸一口气,去呼吸它的存在。我跑去阳台读书,在刚晒好的衣服旁边,一边看书还要和鹿姐嚷嚷:我们家的衣服可真好闻! 直到最近,我的睡眠又开始推迟了,不用早起健身,也不用去公司,不用带便当,也没办法出门和朋友约会,填不满 Apple Watch 的运动圆环,也没有通勤时间可以读书、背单词,播客的待播列表也占了手机很多储存空间。我之前的生活迷失了。 当我还没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就发现我内心更愿意去公司,即便需要每隔一天做一次核酸检测。后来我开始思考,究竟是我主观意愿在控制我的生活保持一定的规律,还是我的那些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活动? 是每天早上要在游泳馆开门做第一批下水的人,赶 7:00 上瑜伽课,等早上 9:30 的公共交通吗?这些固定时间段的活动,促使我需要跟着调节生活的节奏,养成了相对好的生活节律吗?还是我体会到了早起感受生活的快乐时光,早睡带来的安稳充足的睡眠,规律运动带来的精神活力,让我开始相信,这样的生活节律才是我最需要的,最适合我的? 不过在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试图把自己再拉回原来的节律里。到时间就督促自己放下游戏机去洗澡,晚上不把手机带上床,而是用 iPad 读书,开始打第一个哈欠的时候就睡觉,早上尝试挑战更早起床,继续认真做早餐和午餐,假装我还要去公司上班。中午会出门走走,晒太阳,顺便做核酸检测,正巧买了 switch sports,晚上没有瑜伽也可以和鹿姐打羽毛球,生活也慢慢回归正轨了。 关于究竟是固定活动塑造了我的生活节律,还是我的主观意愿本身,我觉得可能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固定活动让我了解了自己的精神需求,表现出了对这种状态的强烈渴望,之后主观意愿才开始慢慢向更适合的生活规律上调整。固定活动像一个个 check point,让我更有冲刺的动力,一旦没有了外界的 check point,我可能还是需要自己建立一些点位,框好生活。 虽然还是想多出门逛逛,即便目前不太可能,至少我也开始找回了生活本身。

May 14, 2022 · 7 min · 1462 words

🥯贝果001:金枪鱼贝果配生椰拿铁,本周的最佳早餐搭配

最近一个月的早餐常客是贝果。当然还会搭配咖啡。 意外发现用小高姐的贝果方法能做出来口味不错的贝果,重点是做起来简单方便。如果思路活泛一点,可操作的空间非常大。比如我家没有麦芽糖,我就用红糖,虽然做出来的贝果颜色看似无法食用(深棕色),但其实口味也相当不错。在烫贝果的过程中,小高姐的配方里还加了麦芽糖和小苏打,主要也是为了增色,如果没有的话,也是可以去掉只用热水的。 不过出自我手的贝果烤出来的形状非常不稳定,有时候非常圆润饱满,有时候则裂得让人心疼,不过我已经不再苛责自己做出和店售贝果一样美丽的造型了。不得不说,一旦放弃了对贝果外观的挣扎,一切都来得顺其自然。 本周备受我全家(具体指我和鹿姐)喜爱的贝果是红糖肉桂贝果,我在和面的时候加入了红糖和3g肉桂粉,烤出来的颜色自然是无法放在店里售卖的,会被质疑我是不是在公然卖屎。即便这样,在刚出锅的时候,鹿姐还是不顾我的反对(当时已经晚上10点了),公然空口吃掉了一整个贝果。 下面来说说荣获本周最佳早餐殊荣的金枪鱼贝果做法!最佳早餐的搭配确实是乱来的,就是意外而好吃。 配料 油——用来炒洋葱,不用太多 洋葱——1/4个 黑胡椒——适量 金枪鱼罐头——50g 沙拉酱——10g 番茄——半个,可以用2个小番茄替换 酸黄瓜——1根 贝果——1个/2个 贝果用几个取决于人数和食量,每人吃一个,那就做个夹心贝果三明治,两个人分一个,就可以做成开放贝果,自由选择。 金枪鱼罐头用水浸的就很好,清爽不油腻。一盒180g的金枪鱼罐头,分了三天才吃完。 贝果里已经有了酸味的来源,那就是酸黄瓜,还能提供爽脆的口感,所以番茄用小番茄更好,是水果的酸甜,如果用大番茄主要是番茄的酸味,而且咬起来一整片番茄咬碎还会流番茄汁,相比之下,如果咬到小番茄一口就吃掉了,汁水流进嘴里比流在手上好多了,嘿嘿。并且,一整个番茄切半个,总还要剩下半个,小番茄洗两三个完全不亏,这是经济和口味的双重平衡,鹿姐的绝妙idea。 炒洋葱:洋葱切四分之一,切碎,锅里加一丢丢油,翻炒出香味,撒一些黑胡椒碎调味,之后盛出。 金枪鱼:水浸金枪鱼罐头用干净的勺子挖出50g,大概两大勺,不要汤汁,只要鱼肉。挤一点沙拉酱,撒一些黑胡椒碎,充分拌匀,金枪鱼的肉块比较大就拆碎,总之成品要变成金枪鱼碎碎。 酸黄瓜和小番茄:酸黄瓜一根竖向切薄片,番茄切片。比例大概是一份里最多有大番茄片2片,小番茄片4片,酸黄瓜一份里3-4片。 贝果在平底锅里复热,一切两份。把topping都放进去,装盘!似乎在摆食材的时候有一定的玄学,比如用金枪鱼肉把酸黄瓜和番茄分开会更好吃。 看我这个面露难色的贝果。但它真的很好吃。贝果里的红糖提供了比白糖带一丢丢草药味的甜,再搭配上肉桂粉的香气,金枪鱼的肉脂香拌上沙拉酱会显得更加浓郁,和肉桂香很是搭配,还有洋葱碎的香味加持!酸黄瓜爽脆解腻,小番茄juicy又点缀上甜味,不好吃确实很难。 再来说生椰拿铁。毕竟是最佳早餐搭配的一个组合。 椰子味的咖啡和这个贝果莫名就是有一种搭配,我觉得主要是椰子和肉桂很配。我之前做过口味测试,发现我更喜欢喝咖啡味的奶,而不是奶味的咖啡,所以我们家咖啡加奶的比例非常离谱。通常是1:6以上,1:8那真的是堪称完美。 煮咖啡我就用摩卡壶,摩卡壶太好了,这个之后再夸。 40g咖啡液:160g奶:120g椰奶/厚椰乳。打奶泡的过程基本没有,就是直接草率混合。菲诺的厚椰乳比椰树的椰奶可能是更浓稠一点,但它里面稀奇古怪的成分也多了一堆。上次买了椰皇来喝,把椰肉挖出来用搅拌机打碎了,混着厚椰乳一起倒进咖啡里了,鹿姐说自己仿佛是在吃椰子,不是在喝咖啡,总之试过了,体验了,下次不会了。 连吃三天金枪鱼贝果之后,鹿姐说:我能再吃一辈子!

May 14, 2022 · 7 min · 1474 words

🍲实现小锅米线自由

还没去云南玩的时候,我就说我是精神上的云南人,爱吃小锅米线、过桥米线、菌子火锅。疫情又没办法出门了,在家也要努力做好云南人! 之前买过很多次下厨房自有品牌的小锅米线,还喜欢吃云食小记的小锅米线,酸腌菜的味道很好,还有脆脆的豆皮卷。虽然是有指定品牌的速食可以买,但也经常被鹿姐打个猝不及防,想吃小锅米线的时候,家里不是每次都有。 对于一个流淌着米粉血液的家庭,家里四季常备米粉,再加上最近又有单山蘸水的加持,不用再给辣椒粉调味也算是省了一步,虽说辣椒粉和各种调味料混合也没有太麻烦,但单山蘸水确实万能。这么轻微一盘算,发现做小锅米线的食材家里都有,完完全全可以实现小锅米线自由。 汤底 高汤或者清水——1000ml(也可以用浓汤宝加水,我这次用的是清水) 番茄——1-2颗(可以再加一大勺番茄酱) 生抽——3勺 调料 单山蘸水/辣椒粉+胡椒粉+花椒粉+味精——15g 油 配菜 腌酸菜/酸菜/雪菜等可以提供酸味的腌制叶菜——爱喜好添加 米粉——一把 肉碎——100g 盐、生抽、料酒——适量 韭菜——适量(有韭菜是本色,没有韭菜就用小葱香菜吧 豆皮—— 适量 (推荐加加,吸饱汤汁很好吃木耳——适量 (可以不加 米粉提前泡好或者煮到7分熟,如果米粉没有提前泡好的话,小锅米线里花费时间最久的操作就是煮米粉。 油烧热浇在蘸水里,搅匀备用。 韭菜切段,豆皮泡好切1cm丝,木耳切丝。 番茄去不去皮都行,切丁扔进沸水/高汤500ml里煮烂,可以再适当加一些番茄酱。番茄酱非常推荐笑厨的,没有其他添加,就是纯纯的番茄味。不过如果不加番茄也是可以的,就直接用高汤做汤底,可以出锅前多加点酸腌菜把酸味提上来。 隆重推荐的两大调料⬆️ 在煮番茄汤的时候顺便做点荤腥出来。肉碎我用了瘦肉,扔进料理机里打碎,加一点生抽和料酒腌制,再加一点点白胡椒和花椒粉,起锅烧油炒制然后装进小碗备用。 汤底煮好之后,把剩下的汤也加进去,加米粉进锅里同煮,煮开之后加炒好的肉碎碎,韭菜、木耳还有豆皮。然后把泼好的蘸水料加进去,再加酸腌菜就可以出锅了。 我们两个人吃用了一个平时煮火锅的锅,虽然没有小铜锅的气氛足,但一看也知道分量扎实,鹿姐也踏实了。

May 3, 2022 · 4 min · 857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