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一共读完了8 本书,其中有6本都是实体书。本月最爱的是《人类灭绝》和《绝不失手的基础料理》。感觉这个月的选书层次有点不够均匀,甚至出现了没有读下去的书。

2月读书清单——排名分先后

  1. 《人类灭绝》 🌟🌟🌟🌟🌟
  2. 《绝不失手的基础料理》 🌟🌟🌟🌟
  3. 《掌控习惯》 🌟🌟🌟🌟
  4. 《摩天大楼——始于芝加哥的摩登时代》 🌟🌟🌟🌟
  5. 《京都的正常体温》 🌟🌟🌟🌟
  6. 《孤独的价值》 🌟🌟🌟🌟
  7. 《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 🌟🌟🌟
  8. 《制造东京》 🌟🌟🌟

人类灭绝

高野和明 🌟🌟🌟🌟🌟 电子书

之前听播客节目《Nice Try》主播之一文森特对于这本书的介绍大概是美国总统启动核武器前,除了要输入启动密码之外还需要亲手杀死和核武器关联的工作人员。理由是战争发动者往往不会亲手沾上战争受害者的血,在发动核战前亲手夺去一个人的生命会避免决策过于草率(大概意思,具体我也有些记不得了)。

我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得知这本书的。除此之外,高野和明的另一部更加广为人知的作品是获得了江户川乱步奖的《消失的13级台阶》。单纯看到《人类灭绝》这个书名是不会引发我想读这本书的欲望的,这是一本容易被书名耽误的好书。

关于小说的主题,让我想到了与之有些近似的美剧《疑犯追踪》。作者对于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细节,达到了我会觉得十分严谨的地步(当然我也不是相关的专家),其中涉及了化学、药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遗传学等等一系列的专业知识,虽然这些知识严谨与否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不会有太大影响,很多热门的网络小说都会用极其敷衍和白痴的方式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本书里依托于专业知识的情节推理足以见得作者为了写出这本书下了非常多功夫,即便是虚构的情节也变得更能引起共鸣,有一种作为整个故事的亲历者的真实感,加上这本书的主题也是与现代社会有极大关联的,完全不会让人觉得这是科幻,甚至觉得这是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发生的警告性预言。

我大概用了不到三天的碎片时间看完了整本书,人物的角色设定非常丰满,人物的个性对情节的推动应该是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的,故事情节自然而然的发生,就是仿佛一个鲜活的主角就是依照自己的个性和想法做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判断,按照作者对于场景的转换和故事的小结作为我阅读的停顿,这完全不是我可以自由控制是否要停下阅读的状态,甚至晚上睡前读过之后,关了灯之后真实的场景还会脑子里闪现。

想来它如果被拍成电影也一定是我期待去看的。非常推荐!非常。

绝不失手的基础料理

《Super Recipe》月刊志 🌟🌟🌟🌟 实体书

最近做饭的频率变高了,拓展出了几个固定会吃的料理,但我们双子座是不会满足于总是吃同样的料理的,所以我在食谱相关的书架面前停留了很久,选了很多料理类书,最终发现这一本韩国的料理书还不错,覆盖了很多我想要尝试的菜,而且做法应该也比较正宗,已经尝试做了两道菜,不愧是基础料理,操作容易,而且很好吃。

以及我家平时不怎么会吃鱼,但韩国料理和日本料理里都会有不少鱼类或者其他水产的料理,这本书里给出了一些基本的鱼类料理处理方法和烹饪公式,感觉也是对平时对鱼料理有些抵触的我很有帮助的。

开始看菜谱类的书才发现现在菜谱的书籍也不比前互联网时代少,并且种类和花样更多,展现方式也丰富了,不单单是类似下厨房app里菜谱就是菜谱,还会有一些成体系的知识总结,样式上也更容易翻阅。比如同一个食材的菜谱,这本书的方案是给出几种不同的口味(家常凉拌、香辣汁、油醋汁),其次是不同烹饪方法(炒、炸等),这种从料理法开始的筛选比一股脑给出很多同食材但完全不同的菜谱要更成体系,我很喜欢这种展现形式。

以凉拌豆芽为例,给出家常凉拌、香辣和油醋三种方案,对食材的处理都是同一种方法,只是替换不同的调味料即可,有一种自主选择的自由感,即便在做菜前还没有决定好要吃什么口味,也可以边做边决定呢。

掌控习惯

詹姆斯·克利尔 🌟🌟🌟🌟 电子书

大部分尝试过纠正或养成习惯的人都应该对其中的方法有所共鸣,如果还没有摸到习惯养成的基本思路,看它并且照着做,是很不错的选择。

发现国外这种方法类书籍的写作方式都是结构非常一致的,看章节的标题就能非常清晰的知道内容,看章节的前几段能把方法快速掌握,后面就是对于方法的展开阐述、举例说明或者数据支撑。清晰之外,也有点会觉得有点过多。

摩天大楼——始于芝加哥的摩登时代

丹·克鲁克香克 🌟🌟🌟🌟 实体书

一开始以为这本书的重点是芝加哥,后来发现是路特的个人小传,再后来发现是芝加哥的摩天大楼发展史,最后发现这本书的重点在于芝加哥的开拓性建筑瑞莱斯大厦。瑞莱斯大厦并不是路特一个人的功劳,是由他开始,但并不是由他结束。

虽然现在很多人在厌烦摩天大楼以及它带来的光污染和拥挤的空间布局,但这应该不是摩天大楼刚刚开始时候的初心。

孤独的价值

森博嗣 🌟🌟🌟🌟 实体书

对孤独有恐惧心理型人的开解书,和孤独友好相处型人的加强自洽书。接纳并且认可自己生活态度或者生活方式是很重要的人生课题。

京都的正常体温

鹫田清一 🌟🌟🌟🌟 实体书

虽然副标题叫做「哲学家写的城市指南」,但它并不是一本可以作为指南的书,比起一座城市的自然风光或者名胜古迹,这本书是站在成长和生活于这座城市十几甚至几十年的本地人在离家之后又回头去回忆,这座城市的美丽,是基于人的记忆,而行走这座城市的路线是基于作者经常坐的206路公交车。每一章的串联除了和公交路线息息相关,作者还会用类似顶针的手法在写,前一章的结尾提及了新的内容然后就适时地收住,在下一章里一开头,又继续谈起。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我对京都没有太多喜爱或者关注的情感,喜欢的是作者的这种写作手法,把食物、人、景色、事件等等各种日常琐碎都能用一种非叙事也非散文的形式写出来,情感和情节交织,读起来很滋润。我也有点想要尝试这种类型的写法。

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

杜叶锡恩 🌟🌟🌟 实体书

之前没有怎么接触过这种纪实类文学,而且从小对于香港的印象也是比大陆要先进以及富裕的,由于并没有生在那个时代,所以看书的时候,觉得是填充香港印象的另外一个视角。当然这个视角也是相对主观的视角,因为作者也是以个人的见闻来叙述的。书的评分是三星,也只是个人主观意见,可能主要是基于我并不擅长阅读此类文字内容导致的。

特定的时间段是在作者从开始在香港居住生活,直至香港回归前后的这个时期,接近60年,虽然书名强调了「殖民时代」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讲述香港从殖民地逐渐过渡回归的作者亲历的变化,但从对殖民时代社会情况的语言性描述了,我也产生了额外的联想:即便是法治社会有「法」可依,最终法律的执行者也是「人」,其中有很多可以「灵活操作」或者说「自由解读」的区间,再加上最近正在热议的一些时事话题,我对时代是否真的产生了一些新的发展增加了新的补充定义,就是产生新发展究竟是全面的还是部分的。

无论哪个时代都可能也存在没有被人们关注到的细节,时代的进步大概是说在于这些细节是直接被抹去以达到粉饰太平的效果,还是说得到妥善的解决,并且提出能够有效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方案。

制造东京

藤森照信 🌟🌟🌟 实体书

太垂直领域了,很论文。对不起,没能耐心读完。

在看了三分之一之后,决定草草翻完,从目录里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简单看了看。下个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