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最近的锚

经过了几个月的调整和适应,我和🦌的生活节律稍显平稳。最近开始规律健身,努力早睡早起,不过还是会有更多不确定因素让我们俩时不时焦虑不安。国内的经济和就业环境的恶化是一种更加迫在眉睫的隐形压力,在逼着我们不断思考未来,也为自己的身份焦虑。 我们俩经常在焦虑的时刻,互相安慰,彼此支持,幸好我们俩焦虑的时刻并没有高度重叠,总有一个人在激素分泌正常且精神状况相对健康的时候可以为另一个人撑伞。 🦌最近在焦虑工作的事情,现在的工作量大且毫无意义,都是在做一些无谓的挣扎罢了,手里的预算也不高,能做的事情不多,偏偏公司对整体业务的期待又特别不切实际。🦌说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找到自己能做一辈子的事情,一直保持热忱。每当她为眼下的工作厌烦的时候,都会抛出这个更大的疑问给自己,这又加剧了她的事业危机。 我经常在焦虑的时候想象我越过目前最大的压力来源的那一刻之后,我要做什么。我把它称之为:抓住最近的那个锚。不是想自己能成为怎样的人,不是想自己的人生是否过得有价值。我人生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焦虑充满,反倒现在想着自己为之努力的最近的一个目标实现之后,自己想要做什么,能让我觉得既踏实又充满希望。 我说想续费亚马逊prime 会员,想空一些时间出来写小说,想去隔壁区那个世界排名前十的瑜伽馆上课,她说可以搬去阳光更好的公寓,可以买一辆二手车。 我说到时候我们就可以周末开车去附近爬山看海,平时可以在阳光好的厨房里边吃早餐边晒太阳。 只是现在我们为了能够实现下一个目标,还是要继续努努力,虽然不能看到未来到底会找到什么终身职业,但在不断完成下一个目标的过程里,总会离最终的目标越来越近,即便现在还不知道最终要到达哪里。 加油啊我们俩!

August 5, 2024 · 3 min · 697 words

🤖放弃内心挣扎,用机器解放双手

最近要进行一些家务routine迭代了! 虽然我家有洗碗机,但一直没用过。给自己找的借口就是:家里餐具不多,不需要用洗碗机。 前几天去朋友家玩,饱餐两顿,朋友一直把餐具往洗碗机里送,还在和我们讨论,为什么我们不用洗碗机。当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回家之后,想用洗碗机的心就如同洪水猛兽,冲垮了我的意志力。 至于我家一直没有用洗碗机的原因,餐具少是其一,其二是我们觉得顺手洗洗碗也方便消消食。 昨天用了洗碗机之后,我觉得这一切都是悖论。洗碗机解放双手带来的时间,完全可以做正经运动来拉伸,而且冬天天气冷,也不用一直用热水器加热水来洗碗,理论上应该更节能了,加上洗碗机实际上比手洗更省水,一切都很自然啊。 果然只用了一次洗碗机,就把我之前十几二十年的家务经验都统统摒弃掉了。而且洗碗机洗得真的很干净! 之前还和朋友讨论过:是否应该用洗衣机洗内裤的问题,在被洗碗机的实力震惊到之后,我开始觉得洗衣机洗内裤,一定也是可以尝试的。之前一直没能逃过怀疑洗衣机洗内裤是否干净卫生这个坎儿,咨询了好几个朋友之后,大家的一致回答是:洗衣机洗内裤yyds!在自我说服和试图说服🦌之后,我们接下来应该要实践机洗内裤了!毕竟冬天这么冷,每次我们家都囤好几天的内裤,完全可以和衣服一起合并洗了,而不是自己手搓。 充分感受解放双手带来的愉悦。

July 13, 2024 · 2 min · 543 words

📈保持进展又短暂回归日常

最近迎来一个小小的休息,做了油泼扯面,并把手狠狠烫伤,发现了好用的烫伤膏,还帮朋友小型搬家,做了结婚登记,预约了仪式的时间,还嘟嘟着烫伤的手给🦌包了粽子,鸡肉香菇馅儿,还有白粽(蜜豆煮糊了,所以成了白粽)。 开始回归健身房,在健身房里社交,在notes里写用到的健身的单词。这一次准备把各种课都安排上,不单单只练习一种运动。 尝试了两种做fennel的方法,沙拉和煎,沙拉用了一种酸甜的油醋汁和橙子配,很清爽,还尝试了用单山蘸水和醋做的酸辣版,也很不错。 开始学习如何使用Github,开始做自己的个人网站。 逛了人最多的奥莱和雷声大雨点小的火光节。 想要慢慢回归正常的作息,早睡早起,运动了这不到一周的时间,觉得早上的运动真的会让我变得很活跃,晚上不做太专注的事情也能促进我早睡。

July 1, 2024 · 1 min · 325 words

⚖️人生的能力守恒定律

最近的三个月因为学生时代没有能训练出正确的学习方法而吃了很多苦,突然觉得人生也是有能力守恒定律的。 果然学习这件事,小时候没有认真做,现在也还是需要紧急补课,好在我已经比小时候更能说服自己尽全力去做了。 懂得生活,是我从小就在培养的能力,所以到目前为止,我的生活还算是很顺利的。我可以做让自己满意的饭菜,可以给自己剪头发,可以整理收纳,还可以给家里的东西修修补补。这个能力让我的生活品质有了很大的保障,我非常庆幸我还算是携带了一些能力来维持整个人生的平衡感。 最近几年在向内探索,情绪也稳定了很多,对亲密关系和感情的处理也还算恰当,所以综合来看,我确实只需要补足我在学习能力上缺乏的部分呢! 虽然我还是吃了一些人生的苦头,但总体来说,如果没有我现在傍身的技能和比几年前更加稳定的情绪,我也是无法达到这个新的阶段的。 紧张暂时告一段落,我回头看觉得一切都正在轨道上。

June 25, 2024 · 1 min · 377 words

🐍吉尼斯奇遇

记录一个搬新家后一个月的奇遇记。 晚上我收拾碗筷的时候,低头看见餐椅下面的地板上有一个黑色还带点反光的圆圈,我以为是鹿姐绑头发的橡皮筋掉地上了,就弯腰帮她捡。结果我刚一捏,它动了……吓得我嗷得一声。 就见它,以一种接近于要变形的姿态扭动身体,s形爬行。 震惊之余,我开始观察,脑子里也在疯狂旋转。这个小生物体型很像蚯蚓,但因为刚刚摸过,我肯定那个手感绝对不是蚯蚓,应该是蛇,它的皮肤是蛇皮的触感和韧性。而且根据刚刚它的爬行的特征,我也觉得这肯定不是蚯蚓。只不过我没见过这么小的蛇,难道是幼蛇?我陷入了沉思。 用Google识图一拍发现,写的是xxxxx blind snake,看到snake这个词,我一惊,这既印证了我的猜测,又让我觉得很难接受,怎么就真的是蛇呢?这玩意儿不会是因为长得太像蛇而叫蛇吧,其实不是蛇。然后我翻译了一下中文,发现真的是蛇。 盲蛇。 准确来说是,钩盲蛇。(此处应该配一个钩盲蛇的图,但真的没必要,感兴趣自己搜搜) 从Google的图片上可以看出来,我家这条,和图片里别无二致。没有明显分节的皮肤,看不清头部的眼睛(因为高度退化,眼睛藏进皮肤里了),以及尾巴尖尖带一个很明显的细钩,用来自卫的。幸运的是,她是一条无毒蛇。 为什么用「她」来指代呢,这就是今天最奇遇的地方了。 这个蛇是孤雌生殖,这个种类的蛇从没被发现过雄性物种,都是雌性。她来我们家,那这真的是来对了家门儿呢,一下子进了女人窝呢!(不是 而且更神奇的是,这个种类的蛇不仅仅是孤雌生殖,而且她想胎生胎生,想卵生卵生,不仅不需要男人(蛇),还能自己做主孩子怎么生,是直接生啊还是孵蛋啊,随她开心。 (此处欢呼声) 这简直就是母系图腾啊!我们拉拉的人生icon!瞬间觉得摸过蛇的事实也不再恐怖了,毕竟她这么小,也没有什么伤害能力。 不过我也没有留下来养她啦,毕竟她一年可以繁殖2-3次,一次2-8条,可能过不了多久,我们家的蛇就比人多了。 最终我也不知道她从何而来,毕竟我家是高层,而且她也不属于北方,在西双版纳、香港、台湾有比较明显的出没记录。所以可以初步判断可能是从快递/植物的土壤里来的,至于如果是土壤里来的,我家的植物根系里是不是还生活着她的其他姐妹(哇,都不用写兄弟姐妹了),就不好说了。 在距离钩盲蛇真正生存地点几千公里外的北方城市居民楼里,一个孤雌生殖的生物,和正在热恋的两个女性人类就这么相遇了。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内心在说:谢谢蛇。 没想到我今天会这么感叹:今天也是见过世界上最小的蛇的一天。本着尊重生命的原则,我用纸盒把它捞起来,带到了一楼,至于能不能继续生存繁衍可能也要看她的运气了,祝福小蛇姐!

April 12, 2023 · 5 min · 1054 words

🧠最近的精神琐碎

真实领悟到我强烈的精神需求渴望了,最近到了愈演愈烈的地步。早上听着上海市民的夜晚合唱《明天会更好》,忍不住落了泪。我希望在精神上拥有自由意志,当然身体上也是。只是现在这一切似乎都不好说。明天会更好吗?我不知道,先随便说说最近吧。 零 一两个月前我开始意识到用看剧、刷社交网络以及频繁和很多朋友聊天消耗了我很多大块的时间而导致本来就碎片化的时间更加碎片,在这些更加破碎的时间里,我只能继续用刷社交网络、和很多朋友胡扯来填充。虽然也会对自己在聊天中展示出来的突如其来的幽默感震惊到,并且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但非常短暂,短暂到在一天过去之后,根本记不得自己有没有充分滋润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 之前以为工作很累,有压力需要释放,所以在工作间隅里插科打诨或者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以平复自己的压力,到了午休的时间也必须要看看电影追追剧来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我曾经以为看很多剧、很多电影就是充沛的精神生活。 但即便我占了很多时间看电影和剧,也没能真正给予我足够的精神滋养。我的真正目标应该不是看剧和看电影里,而是我的精神能获得什么。 最近我在学习代码,代码也是需要频繁练习和思考的事情,我开始发现我很享受这一点,我的精神不断因为新内容的输入而振奋。当然我也因为反复尝试页面布局失败而沮丧,但在这种挣扎里,我有了对自己过去20多年的新认识。 学习到新的技能,获得新的知识,享受自我支配的自由可能是我的精神养料。我擅长输入但不擅长消化和输出,但一直在舒适区沉沦,我的意志又不允许,所以我要不断打破才能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 和朋友不间断聊天,被我认为是情感连结,一旦这种情感链接牵扯了过多的个人时间,确实是会对我自己以及对方带来困扰。定期聊聊或者用固定时间打电话、写邮件似乎更能深入连接感情,有事说事很正常,没事寒暄两句适可而止,是我最近的一些改变。 二 之前我经常在公交车和地铁上观察其他乘客,车上很大比例都是拿着手机刷视频的人,手指向上一滑,盯几秒,再滑,再盯几秒,是抖音的浏览方式。这个行为看起来非常机械,以至于我猜测不到ta到底在寻找什么。微信弹出提醒,从抖音里出去,进到微信,和别人聊两句,点开朋友圈,手指向上滑,点开大图,退出来,再点个赞,继续上滑,是另外一种沉浸。打开微博热搜,逐条点进,向上滑滑又是另外一种。虽然有这么多种,但最常见的是浏览抖音。 我在想,我看社交媒体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状态,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就是在一堆信息里碰运气,看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吸引点进去,多停留一会儿。这让我觉得这种漫无目的是极其可怕的事情,占时间又很难改正。 漫无目的好像变成了一件和工作并列的事情,重要性超过了读书、学习或者是更加纯粹的倾向。我真的很想和朋友真正地沟通交流感情、痛快地打游戏、在健身房忘我训练、尽情做爱,直到一天结束我能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今天非常充实。倒也不是要成为怎样有成就的人,而是精神上不是空虚的。 三 现在「高效人士」对碎片化时间的安排可能是背单词、听播客、听书。不过我突然顿悟,碎片化时间再多,利用率再高,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如何把碎片化时间变成完整的时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当然这只是我这种工作强度在正常范围内的人的想法,每天加班争分夺秒的人一定不适合,这样的人更需要充分的休息。但共同之处就是,我们都需要摒弃把漫无目的当作休息的观念。 于是我决定如此尝试。 但一定还有碎片的时间,但首选也一定不是漫无目的地消磨掉,一点陷入这个陷阱就再也拔不出来了。碎片时间用来给洗衣机填满脏衣服,整理一个抽屉,把快递拆开放好,帮家人到一杯水,自己做运动舒展,给植物浇水…… 等等,这个碎片时间,就是番茄时钟吧? 四 我最近的一些尝试,为了削减自我批判和愧疚感,我先是给自己了一个限制就是不要频繁聊天和漫无目的地浏览,但也无法彻底避免。 我把时间完全按番茄钟来分,工作、读书、学习这种,如果能长时间沉浸,那可以考虑连续合并几个番茄钟,但也不能忘记休息,既训练我长期分散的注意力,也是提高效率的方法。对于其他生活相关的事情,小事情用番茄钟的休息空隙完成,大事情能拆分的话也这样,不能拆分的就一鼓作气。 但一定难免有漫无目的的行为出现,但为了保证时间,也用番茄钟来限制,这种不要超过一个番茄。 五 我还在这个个人实践里观察自己的行为和心态变化,或许能更了解自己。 晚上下班通常我在写代码,一天结束的时候,就会觉得很满足。这可能是一种自己不学习就会焦虑的病,一开始学习,反而非常愉悦。而且代码又是这种技能意味很强的东西,比如学会了的话可以自己写网站或者转行做程序员,为生计谋新出路之类,这些可能属于缓解焦虑的说辞,但我现在接纳了,学到一些技能或者新知识,就是会让我觉得快乐,尤其是需要长期学习的项目。 不过我也发现我是一个对挫折或者失败接受度非常低的人,遇到一点点困难,我就无法承受。之前都说我三分钟热度,只是一种表象,真实是因为我在短期之内遇到困难之后选择了放弃而不是克服,倒不是说我真的就对这件事失去兴趣了。我一直对写代码充满好奇,只是上次学习效果不佳,我就搁置了。我对很多事情的一知半解估计大多数都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管是环境还是个人因素。 确实也该突破一下了。假设每次学习都是所谓突破舒适区,但真正的舒适区是我很顺利学会了这个技能。大多数能力可能我都不能顺利学来的,克服学习路径上的困难,对学习一门技能有合理的预期是我的非舒适区,所以学习只是为了欺骗大脑,我在做满足自己精神的事情,而学会才是我真正需要的精神健康状态。 六 其实也有在看剧和电影啦,还追了一点点浪姐,在朋友来家里的时候。每周五固定看biteclub也成了一种习惯。不过看书的时间被写代码挤掉了,以及最近开始思考是不是我读书的方法不对,导致我并不能从这本书里提取出什么特别框架的信息,我只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而已。 七 轻断食的好处是晚上的时间更多了,以及睡觉前不再有原来晚上8点钟吃的饭现在还在肚子里鼓鼓的感觉,所以大概是睡得也更香了。早上起来不会把最清醒最宝贵的晨间时间用在做一顿好的上,变成了先去洗漱、运动,再在阳台上晒着太阳读几页书,然后开启学习模式,宝贵的2个半小时被我牢牢抓住,再利用上班时间前的半个多小时做早餐。居家办公省下来的通勤时间也要好好珍惜呢。 To be continued?明天精神会更好也行。

June 1, 2022 · 12 min · 2545 words

🤸‍♀️立健康饮食flag

中国营养学会公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把各种废话过滤一下,对照着最近一段时间我家的饮食习惯,总结我家饮食和生活需要调整和注意的地方。 坚持谷物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 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种类,每周25种以上,合理搭配。 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 每天摄入谷类食物 200-300g,其中包含全谷物和杂豆类 50-150g;薯类 50-100g。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仔细想一下,有可能不好保证每天都摄入12种以上食物种类,但保证食物多样性是一个很好的基本原则,多变通花样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据说日本昭和时代,学校要求必须给学生每天吃30种食物,这让日本30年内男子的平均身高暴增15cm。 全谷物主食品或方便食品包括:即食冲调(煮)谷物,例如即食燕麦片、混合谷物粉等;面制品,例如全麦馒头、全麦面包、全麦面条等;米饭类,如糙米饭、燕麦饭、杂粮饭、 糙米粥等。 杂豆:绿豆、红豆、豌豆、蚕豆、芸豆等大豆:指黄豆、黑豆和青豆 薯类:主要指具有可供食用块根或地下茎的一类作物,常见的有番薯(红薯、甘薯)、马铃薯、山药、芋头等。 以上食物多作为主食和早餐出现,但家里确实精米精面的占比比较高,顶多是每周吃一次燕麦片。 改进方案 可以尝试把米饭改为糙米饭,隔日改吃糙米饭。 一周多吃1-2次燕麦片,或者把中午便当的主食换层鹰嘴豆、玉米、土豆之类的豆类、薯类。 虽然贝果、欧包、法棍的配方不是特别想增加更多全麦粉,但可以把面条换成荞麦面或者杂面。 探索豆类、红薯、山药和芋头的更多做法。 多吃蔬果、奶类、全谷物和大豆 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奶制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不少于 300g 的新鲜蔬菜,深色蔬菜应占 1/2。 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 200~350g 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摄入量相当于每天 300ml 以上液态奶。 经常吃全谷物、大豆制品,适量吃坚果。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牛奶的摄入量比较有保证,除了咖啡里的牛奶还有酸奶和奶酪。平时也确实不太喝果汁,一般都是直接切了吃,椰奶和椰子汁除外。不过200-350g确实不太容易保证。估计要在 早上和晚上都保证有水果。 300g蔬菜感觉就更难了,更不要说还要细分深色蔬菜浅色蔬菜。由于家里工作日的晚上不太吃饭,所以任务量集中在早上和中午。中午的便当一般是一荤一素,改进的空间不大,只能在少油少盐和多样性上做文章。这么想来,早上确实还需要再增加一些蔬菜摄入。 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鱼、禽、蛋类和瘦肉摄入要适量,平均每天120-200g。 每周最好吃鱼2次或300-500g,蛋类300-350g,畜禽肉300-500g。 少吃深加工肉制品。鸡蛋营养丰富,吃鸡蛋不弃蛋黄。 优先选择鱼,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鸡蛋每天都要吃,一个鸡蛋大概50g,每天都吃鸡蛋能做到一周摄入350g。最近找到了摄入鱼虾的好方案——糟粕醋!清爽不油腻,其他的鱼类吃法还要想一想,做鱼我家不太灵。 少盐少油,足量饮水 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 5g,烹调油 25~30g。 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 50g,最好控制在 25g 以下。反式脂肪酸每天摄入量不超过 2g。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成年人如饮酒,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 15g。足量饮水,少量多次。 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男性每天喝水 1700ml,成年女性每天喝水 1500ml。 推荐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少喝饮料,戒酒(基本做到了),多喝水,每天至少1500ml吧。感觉盐的摄入确实无论如何也控制不到5g以内,动不动就要加多了,还不包括生抽、老抽、蚝油里的盐。 吃动平衡,规律生活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漏餐,每天吃早餐。 规律进餐、饮食适度,不暴饮暴食、不偏食挑食、不过度节食。 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 5 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 150 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 6000 步。 鼓励适当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加强抗阻运动,每周 2~3 天。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不过WHO 推荐每周至少进行 300 分钟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或每周 150 分钟高强度运动)...

May 15, 2022 · 10 min · 2092 words

🌅没被疫情绑架,我是主动选择早起的

疫情刚开始的2020年初,我因为在家办公一个多月暗自窃喜,不用通勤,不用起早,可以直接睡到开工前10分钟。眼看疫情已经两年半了,我又被疫情影响,居家办公了,不过现在的心态已经完全没有之前对居家办公的向往,我好希望我能去公司办公。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做出了完全相反的两种选择呢?我开始回忆这两年的变化。 2020年,运动靠 Just Dance,甚至中午吃饭前都可以随时开始跳 20 分钟。进行最多的娱乐活动是看剧、刷各种社交媒体。熬夜晚睡,很难早起。这些活动都是去公司上班的阻碍,更多的是想留在家里,把通勤时间留给睡眠,其他的事情完全不影响,甚至还能在家解决三餐,健康好吃又省钱。 2021年开始,我有更多的活动需要出门行动,周末去公园、超市、逛街,去书店、图书馆看书,定期出门运动、喜欢上了瑜伽,约朋友一起玩的频率也提高了很多。 为了保持这些活动、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的平衡,我开始习惯早上 8 点前起床,晚上 11 点睡觉。在家吃早餐,并且在早餐的时候把午餐也做好,装进便当盒, 带去公司,在路上会听播客、背单词、读书。 甚至还开始在工作日的早上 6:30 去游泳馆游泳,去上 7:00 的瑜伽早课,这都需要早上 6:00 前就起床。我需要更有效率的安排自己的生活,才能在早上一通体力消耗三小时之后还有精力继续工作,早睡的时间似乎提前到了 22:30。 我意识到自己很享受早睡早起带来的愉悦感,不出门运动的早上,也尽可能在 7:30 前起床,煮咖啡,准备丰盛的早餐,为午餐便当忙碌,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也不过 9:00,再看会书,和鹿姐聊天,安排一下家务事,洗衣服、晒床单,生活的实感来得非常真实。 我确实是一个需要 work-life balance 的人,日常琐碎的生活能洗刷工作带来的压力,看着咖啡从摩卡壶里嘟嘟嘟嘟地冒出来,我都愿意笑着深吸一口气,去呼吸它的存在。我跑去阳台读书,在刚晒好的衣服旁边,一边看书还要和鹿姐嚷嚷:我们家的衣服可真好闻! 直到最近,我的睡眠又开始推迟了,不用早起健身,也不用去公司,不用带便当,也没办法出门和朋友约会,填不满 Apple Watch 的运动圆环,也没有通勤时间可以读书、背单词,播客的待播列表也占了手机很多储存空间。我之前的生活迷失了。 当我还没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就发现我内心更愿意去公司,即便需要每隔一天做一次核酸检测。后来我开始思考,究竟是我主观意愿在控制我的生活保持一定的规律,还是我的那些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活动? 是每天早上要在游泳馆开门做第一批下水的人,赶 7:00 上瑜伽课,等早上 9:30 的公共交通吗?这些固定时间段的活动,促使我需要跟着调节生活的节奏,养成了相对好的生活节律吗?还是我体会到了早起感受生活的快乐时光,早睡带来的安稳充足的睡眠,规律运动带来的精神活力,让我开始相信,这样的生活节律才是我最需要的,最适合我的? 不过在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试图把自己再拉回原来的节律里。到时间就督促自己放下游戏机去洗澡,晚上不把手机带上床,而是用 iPad 读书,开始打第一个哈欠的时候就睡觉,早上尝试挑战更早起床,继续认真做早餐和午餐,假装我还要去公司上班。中午会出门走走,晒太阳,顺便做核酸检测,正巧买了 switch sports,晚上没有瑜伽也可以和鹿姐打羽毛球,生活也慢慢回归正轨了。 关于究竟是固定活动塑造了我的生活节律,还是我的主观意愿本身,我觉得可能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固定活动让我了解了自己的精神需求,表现出了对这种状态的强烈渴望,之后主观意愿才开始慢慢向更适合的生活规律上调整。固定活动像一个个 check point,让我更有冲刺的动力,一旦没有了外界的 check point,我可能还是需要自己建立一些点位,框好生活。 虽然还是想多出门逛逛,即便目前不太可能,至少我也开始找回了生活本身。

May 14, 2022 · 7 min · 1462 words

📚我的书籍阅读形式——阅读不止于电子书

二月的读书总结写完了好像还没多久,三月的又要开始了,现在三月过半,只读了三四本书,都是电子书,最近几年的阅读形式基本上是以电子书为主了。而情人节的书店随机事件瞬间影响了我的阅读方式。后来,在春节假期的尾巴,我把两天时间都花在了家附近的书店里,重拾了小时候在新华书店读书的快乐。 纸书和电子书拥有不同的阅读体验 与纸书交互可以带来的阅读喜悦,对设计师而言,也会引发一些针对书籍设计的思考。纸书有购买成本,对阅读场所也有所限制,所以一旦触碰到自己希望读到的书,就会更珍视读书的时刻。 可以选择购买一本纸书,在地铁上、沙发上、床上或者任何能带它去的地方阅读,捧着书可以沉浸于书中,也可以感受周遭的环境变化,阳光洒在身上,风吹动书页。纸书是阅读个体在空间里一个具有实体的陪伴。挑选一本纸书就像是挑选一家餐厅,然后推开门去细细品味。趁着家附近有书店和图书馆,赶紧利用起地段的优势,去和纸书交流一下。 当然电子书的优势也很明显,便携方便,容量无穷大。承载它的方式多种多样,电脑、iPad、Kindle 或者其他电子阅读器、手机……一部比手掌略大的 Kindle 可以储存成千上万本书籍,除此以外还有 Kindle unlimited 、微信读书、网易蜗牛等等平台提供书籍电子书阅读和购买服务。 就算这些大平台没有想看的电子书,也有一些资源网站可以临时提供一些帮助。可以随时掏出手机或者其他随身的设备进行阅读,本地储存和互联网就是一个虚拟大书房,任君挑选。相对纸书来说,电子书更顺应了时代的快节奏,像是工作餐或者快餐,虽然不能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因为校对可能不够精致,也会遗漏很多书籍装帧、排版上的细节),但大体上可以为读书者提供所需要的营养,保证温饱。 挑选一本书 现在选一本书的方式有很多。在线上发现新书的方法都有很多种。很多网站都有推荐功能,可以发现潜在喜欢的书,在豆瓣 mark 一本书,会有相关推荐,点进去看看说不定就会又 mark 好几本,使用微信读书读的书越多,微信读书就越能把握读书喜好,推荐出更贴合兴趣点的书。不过依赖算法推荐会慢慢陷入一个漩涡🌀,在同一个领域了越陷越深,不能及时触达更多好书,所以还是需要更多的途径来获取新的信息。定期看看豆瓣的排行榜,逛一逛和书相关的话题也能发现一些有趣的书,听一些书相关的播客比如《文化有限》《鼓腹而游》等,也能获得一些有趣的书。 在线下多逛书店,更实际地选择一本书。现代社会的书店,延展成自己家的书房。书店已经不仅仅是承载书籍买卖的场所,还是一个停留点,为顾客提供一种不同的生活方案。不同的书店,有它独特的气质,包括选书的差异和整个店铺的格局给人带来的感受,都有不同的性格,针对不同的人群。时不时逛一逛书店,把握一下书店选书和书店气质之间的微妙关联,边走边看,发现一些新书,也很不错。说到逛书店选书,今年也准备来一个书店巡礼,去不同的书店走走看看。 什么书可以选择电子书,什么书尽量看纸书 对我来说,纸书承载的是工具、信仰和体验,电子书更倾向于过眼。 第一节提过,纸书是经过书籍设计的,设计优良的书会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所以书籍设计很好的一本书,绝对要阅读纸书。 家里的书架空间不多,加上确实也在极简自己的物品,所以只能优中选优放个20多本,这里的纸书对我而言更有精神信仰的意义,每次拿出来都会感叹,这本书真的很绝,值得收藏。 另外,专业性很强的书,需要经常翻看,要买纸书,阅读时前后翻阅查询,或者日常反复翻看都会比电子书更容易体验更好。 生活方式或者时尚杂志,比较特殊,虽然纸质书是良好的媒介,但是苦于家里没什么空间,就只好去书店点一杯茶,随便翻翻了。 价格超过认知范围的书,比如一些艺术类精装书,虽然看纸书更合适,但是动辄上千,买一本实在肉疼,可能会在优中选优之后,剩下的看电子书,但电子书绝对不是这类书的最佳承载方式,而且多数都是盗版翻印的,道德上绝对不推荐,还是希望自己早日实现正版书自由。 买不到的书,比如很多国外原版书或者港台出版的书,买不到就只能看看电子书啦!不过针对外文原版或者港台出版,也有很多正版线上书店,可以选择购买电子书,既方便又是正规途径。比如 readmoo、各国 Amazon Kindle 商店。 小说很适合电子书阅读,比如在 kindle 或者 iPad mini 上,设备方便持握,屏幕尺寸合理,Kindle 还是更舒适的墨水屏,一口气读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很适合呢。 另外,书籍设计不太尽人意的书,也勉为其难地选择电子书吧,以此表示抗议。 尾巴 前几年在多抓鱼卖掉了很多读书时代不加选择盲目购买的书,小小回血了一下,余额放在里面,偶尔也会选一些书买来看,觉得不需要收藏的就会再卖回给多抓鱼。因为有了多抓鱼,已经很少买一手的纸质书了,来回循环的体验也很好。 我有不太容易克服的洁癖,所以买纸书之后的阅读地点比较受限制,收藏的书我绝对不会带出门,只会在家里读。其他的书就可以随便在地铁或者工作休息之余看了。 今年也要认真体会读书的快乐。(๑•̀ㅂ•́)و✧

March 14, 2021 · 9 min · 1968 words

🕰️我的阅读进化时间线

今年的新计划之一是开始做月度读书总结,正好春节假期也处在阅读的高峰时段,回顾之前的阅读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草草做一下时间线回顾。 👶小学在地板上读世界未解之谜、奇幻小说和哈利波特 记得从三年级的暑假我就开始频繁去离家三四公里的新华书店读书了,市图书馆还要距离更远,暑假的隔三差五和学期的每个周末,睡过午觉,就骑单车去书店里找一本喜欢的书,坐在地上靠着书架就这么读到营业结束。那段时间的晚上很喜欢看中央 10 套的《走进科学》和《探索发现》,虽然现在大家都在疯狂吐槽当年被节目狠狠地欺骗过,但当时真的非常痴迷。所以去书店也很爱读《世界未解之谜》系列,金字塔里的诅咒啦、到底有没有外星人存在啦、神农架的野人是不是真的啦,这种猎奇的「科普」读物,也因为探险和旅行喜欢读地理相关的书,我妈很支持我,给我订了刚刚创刊号不久的《博物》。为了让自己继续沉迷于虚虚实实的世界里,我从我爸的书架上看到了《鲁宾逊漂流记》,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探险、奇幻,读了凡尔纳的整个系列,《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等,自然到后来也会爱上《哈利波特》。不过我已经忘了是同学之间的流行还是我爸偶然给我买的了。 🧒中学沉迷世界经典名著、村上春树和青春小说 我比同龄人晚熟,除了保持着对《哈利波特》的执迷之外,初中还在读世界名著,到初二初三才开始过渡到从相对广泛的范围里选择阅读书目,村上春树的作品是我的主要阅读对象。那时候同学之间已经开始流行看港澳台和日韩偶像剧了,大家都对恋爱有憧憬,读《萌芽》《最小说》,而我订的杂志还是小学时期就订阅的《博物》,对恋爱故事毫无兴趣的我确实有点晚熟了。不过《博物》确实带给了我很多获取知识的快乐,用《博物》和同班另外一个不太看青春文学的同学交换《旅行者》杂志看,不得不说,学生时代常看旅行和生活类杂志直到现在都对我有很大的影响。我高中才开始走初中同学的老路,读郭敬明,一直到高中毕业,期间买了很多郭敬明旗下的小说读本,压垮了两层书架,前两年整理书架卖了很多给多抓鱼,不过还有一些多抓鱼都不屑收了。《博物》我续订了 6、7 年,一直整齐地摆在书架上,回家还会经常翻翻看。 中学时期是我学生时代,最爱读书的一段时间了,连生日礼物都是列书单,让爸妈拨款给我买。回想起来,可能人总要有一些浪费纸张的懵懂时期吧,似乎除了小说,我对其他「正经」书都不太能提起兴趣。 🧑大学从泡图书馆到 KINDLE 大学经常在图书馆读书,很快就在外文区发现了《哈利波特》英文原版,磕磕绊绊读了三四本,慢慢开始拓展读书的领域到人文、历史、社科,从没有读过这些类型,所以读起来会很吃力,很多读了就忘或者懵懵懂懂的东西。之后发现图书馆的书也不够全面,经常在网上找电子书,从资源网了解到了墨水屏的 Kindle,下单之后算是正式开始电子书之旅。在 Kindle 上读白先勇、深夜食堂,阿西莫夫……那时候 amazon 的书库还在不断丰富中,好在还有很多 Kindle 的论坛、资源网站。从这时候开始,我就很少买纸书,向电子书过渡了,有了 Kindle 的陪伴,才让我在大学毕业时减轻了不少书的负担。 💼结束学生时代之后的互联网阅读 大学毕业到现在,还是会面临搬家的问题,潜在的搬家需求让我一直保持了少买书的习惯,通勤路上一直用 Kindle 和 iPad 读书,极少数经典的书会购买实体书收藏,到现在为止也就保留了 20 本左右。后来微信读书兴起,有很完整的激励体系,Kindle 在这种情况下被我闲置了。加上一些书可以在多抓鱼买到读完再卖回多抓鱼,我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实体书持有数量。小说的阅读份额也在不断降低,工具书、人文、社科、哲学、经济等等更多的领域都开始慢慢涉猎,我很感谢自己能一直保持读书的习惯。 直到现在我还在不断摸索自己的阅读模式,平衡电子书、纸书的阅读形式,以及让不同渠道和平台各司其职。之后会在写一篇文章记录一下最近迭代的阅读模式。

February 17, 2021 · 7 min · 1545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