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健康饮食flag

中国营养学会公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把各种废话过滤一下,对照着最近一段时间我家的饮食习惯,总结我家饮食和生活需要调整和注意的地方。 坚持谷物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 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种类,每周25种以上,合理搭配。 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 每天摄入谷类食物 200-300g,其中包含全谷物和杂豆类 50-150g;薯类 50-100g。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仔细想一下,有可能不好保证每天都摄入12种以上食物种类,但保证食物多样性是一个很好的基本原则,多变通花样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据说日本昭和时代,学校要求必须给学生每天吃30种食物,这让日本30年内男子的平均身高暴增15cm。 全谷物主食品或方便食品包括:即食冲调(煮)谷物,例如即食燕麦片、混合谷物粉等;面制品,例如全麦馒头、全麦面包、全麦面条等;米饭类,如糙米饭、燕麦饭、杂粮饭、 糙米粥等。 杂豆:绿豆、红豆、豌豆、蚕豆、芸豆等大豆:指黄豆、黑豆和青豆 薯类:主要指具有可供食用块根或地下茎的一类作物,常见的有番薯(红薯、甘薯)、马铃薯、山药、芋头等。 以上食物多作为主食和早餐出现,但家里确实精米精面的占比比较高,顶多是每周吃一次燕麦片。 改进方案 可以尝试把米饭改为糙米饭,隔日改吃糙米饭。 一周多吃1-2次燕麦片,或者把中午便当的主食换层鹰嘴豆、玉米、土豆之类的豆类、薯类。 虽然贝果、欧包、法棍的配方不是特别想增加更多全麦粉,但可以把面条换成荞麦面或者杂面。 探索豆类、红薯、山药和芋头的更多做法。 多吃蔬果、奶类、全谷物和大豆 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奶制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不少于 300g 的新鲜蔬菜,深色蔬菜应占 1/2。 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 200~350g 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摄入量相当于每天 300ml 以上液态奶。 经常吃全谷物、大豆制品,适量吃坚果。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牛奶的摄入量比较有保证,除了咖啡里的牛奶还有酸奶和奶酪。平时也确实不太喝果汁,一般都是直接切了吃,椰奶和椰子汁除外。不过200-350g确实不太容易保证。估计要在 早上和晚上都保证有水果。 300g蔬菜感觉就更难了,更不要说还要细分深色蔬菜浅色蔬菜。由于家里工作日的晚上不太吃饭,所以任务量集中在早上和中午。中午的便当一般是一荤一素,改进的空间不大,只能在少油少盐和多样性上做文章。这么想来,早上确实还需要再增加一些蔬菜摄入。 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鱼、禽、蛋类和瘦肉摄入要适量,平均每天120-200g。 每周最好吃鱼2次或300-500g,蛋类300-350g,畜禽肉300-500g。 少吃深加工肉制品。鸡蛋营养丰富,吃鸡蛋不弃蛋黄。 优先选择鱼,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鸡蛋每天都要吃,一个鸡蛋大概50g,每天都吃鸡蛋能做到一周摄入350g。最近找到了摄入鱼虾的好方案——糟粕醋!清爽不油腻,其他的鱼类吃法还要想一想,做鱼我家不太灵。 少盐少油,足量饮水 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 5g,烹调油 25~30g。 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 50g,最好控制在 25g 以下。反式脂肪酸每天摄入量不超过 2g。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成年人如饮酒,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 15g。足量饮水,少量多次。 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男性每天喝水 1700ml,成年女性每天喝水 1500ml。 推荐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少喝饮料,戒酒(基本做到了),多喝水,每天至少1500ml吧。感觉盐的摄入确实无论如何也控制不到5g以内,动不动就要加多了,还不包括生抽、老抽、蚝油里的盐。 吃动平衡,规律生活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漏餐,每天吃早餐。 规律进餐、饮食适度,不暴饮暴食、不偏食挑食、不过度节食。 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 5 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 150 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 6000 步。 鼓励适当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加强抗阻运动,每周 2~3 天。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不过WHO 推荐每周至少进行 300 分钟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或每周 150 分钟高强度运动)...

May 15, 2022 · 10 min · 2092 words

🌅没被疫情绑架,我是主动选择早起的

疫情刚开始的2020年初,我因为在家办公一个多月暗自窃喜,不用通勤,不用起早,可以直接睡到开工前10分钟。眼看疫情已经两年半了,我又被疫情影响,居家办公了,不过现在的心态已经完全没有之前对居家办公的向往,我好希望我能去公司办公。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做出了完全相反的两种选择呢?我开始回忆这两年的变化。 2020年,运动靠 Just Dance,甚至中午吃饭前都可以随时开始跳 20 分钟。进行最多的娱乐活动是看剧、刷各种社交媒体。熬夜晚睡,很难早起。这些活动都是去公司上班的阻碍,更多的是想留在家里,把通勤时间留给睡眠,其他的事情完全不影响,甚至还能在家解决三餐,健康好吃又省钱。 2021年开始,我有更多的活动需要出门行动,周末去公园、超市、逛街,去书店、图书馆看书,定期出门运动、喜欢上了瑜伽,约朋友一起玩的频率也提高了很多。 为了保持这些活动、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的平衡,我开始习惯早上 8 点前起床,晚上 11 点睡觉。在家吃早餐,并且在早餐的时候把午餐也做好,装进便当盒, 带去公司,在路上会听播客、背单词、读书。 甚至还开始在工作日的早上 6:30 去游泳馆游泳,去上 7:00 的瑜伽早课,这都需要早上 6:00 前就起床。我需要更有效率的安排自己的生活,才能在早上一通体力消耗三小时之后还有精力继续工作,早睡的时间似乎提前到了 22:30。 我意识到自己很享受早睡早起带来的愉悦感,不出门运动的早上,也尽可能在 7:30 前起床,煮咖啡,准备丰盛的早餐,为午餐便当忙碌,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也不过 9:00,再看会书,和鹿姐聊天,安排一下家务事,洗衣服、晒床单,生活的实感来得非常真实。 我确实是一个需要 work-life balance 的人,日常琐碎的生活能洗刷工作带来的压力,看着咖啡从摩卡壶里嘟嘟嘟嘟地冒出来,我都愿意笑着深吸一口气,去呼吸它的存在。我跑去阳台读书,在刚晒好的衣服旁边,一边看书还要和鹿姐嚷嚷:我们家的衣服可真好闻! 直到最近,我的睡眠又开始推迟了,不用早起健身,也不用去公司,不用带便当,也没办法出门和朋友约会,填不满 Apple Watch 的运动圆环,也没有通勤时间可以读书、背单词,播客的待播列表也占了手机很多储存空间。我之前的生活迷失了。 当我还没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就发现我内心更愿意去公司,即便需要每隔一天做一次核酸检测。后来我开始思考,究竟是我主观意愿在控制我的生活保持一定的规律,还是我的那些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活动? 是每天早上要在游泳馆开门做第一批下水的人,赶 7:00 上瑜伽课,等早上 9:30 的公共交通吗?这些固定时间段的活动,促使我需要跟着调节生活的节奏,养成了相对好的生活节律吗?还是我体会到了早起感受生活的快乐时光,早睡带来的安稳充足的睡眠,规律运动带来的精神活力,让我开始相信,这样的生活节律才是我最需要的,最适合我的? 不过在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试图把自己再拉回原来的节律里。到时间就督促自己放下游戏机去洗澡,晚上不把手机带上床,而是用 iPad 读书,开始打第一个哈欠的时候就睡觉,早上尝试挑战更早起床,继续认真做早餐和午餐,假装我还要去公司上班。中午会出门走走,晒太阳,顺便做核酸检测,正巧买了 switch sports,晚上没有瑜伽也可以和鹿姐打羽毛球,生活也慢慢回归正轨了。 关于究竟是固定活动塑造了我的生活节律,还是我的主观意愿本身,我觉得可能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固定活动让我了解了自己的精神需求,表现出了对这种状态的强烈渴望,之后主观意愿才开始慢慢向更适合的生活规律上调整。固定活动像一个个 check point,让我更有冲刺的动力,一旦没有了外界的 check point,我可能还是需要自己建立一些点位,框好生活。 虽然还是想多出门逛逛,即便目前不太可能,至少我也开始找回了生活本身。

May 14, 2022 · 7 min · 1462 words

📚我的书籍阅读形式——阅读不止于电子书

二月的读书总结写完了好像还没多久,三月的又要开始了,现在三月过半,只读了三四本书,都是电子书,最近几年的阅读形式基本上是以电子书为主了。而情人节的书店随机事件瞬间影响了我的阅读方式。后来,在春节假期的尾巴,我把两天时间都花在了家附近的书店里,重拾了小时候在新华书店读书的快乐。 纸书和电子书拥有不同的阅读体验 与纸书交互可以带来的阅读喜悦,对设计师而言,也会引发一些针对书籍设计的思考。纸书有购买成本,对阅读场所也有所限制,所以一旦触碰到自己希望读到的书,就会更珍视读书的时刻。 可以选择购买一本纸书,在地铁上、沙发上、床上或者任何能带它去的地方阅读,捧着书可以沉浸于书中,也可以感受周遭的环境变化,阳光洒在身上,风吹动书页。纸书是阅读个体在空间里一个具有实体的陪伴。挑选一本纸书就像是挑选一家餐厅,然后推开门去细细品味。趁着家附近有书店和图书馆,赶紧利用起地段的优势,去和纸书交流一下。 当然电子书的优势也很明显,便携方便,容量无穷大。承载它的方式多种多样,电脑、iPad、Kindle 或者其他电子阅读器、手机……一部比手掌略大的 Kindle 可以储存成千上万本书籍,除此以外还有 Kindle unlimited 、微信读书、网易蜗牛等等平台提供书籍电子书阅读和购买服务。 就算这些大平台没有想看的电子书,也有一些资源网站可以临时提供一些帮助。可以随时掏出手机或者其他随身的设备进行阅读,本地储存和互联网就是一个虚拟大书房,任君挑选。相对纸书来说,电子书更顺应了时代的快节奏,像是工作餐或者快餐,虽然不能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因为校对可能不够精致,也会遗漏很多书籍装帧、排版上的细节),但大体上可以为读书者提供所需要的营养,保证温饱。 挑选一本书 现在选一本书的方式有很多。在线上发现新书的方法都有很多种。很多网站都有推荐功能,可以发现潜在喜欢的书,在豆瓣 mark 一本书,会有相关推荐,点进去看看说不定就会又 mark 好几本,使用微信读书读的书越多,微信读书就越能把握读书喜好,推荐出更贴合兴趣点的书。不过依赖算法推荐会慢慢陷入一个漩涡🌀,在同一个领域了越陷越深,不能及时触达更多好书,所以还是需要更多的途径来获取新的信息。定期看看豆瓣的排行榜,逛一逛和书相关的话题也能发现一些有趣的书,听一些书相关的播客比如《文化有限》《鼓腹而游》等,也能获得一些有趣的书。 在线下多逛书店,更实际地选择一本书。现代社会的书店,延展成自己家的书房。书店已经不仅仅是承载书籍买卖的场所,还是一个停留点,为顾客提供一种不同的生活方案。不同的书店,有它独特的气质,包括选书的差异和整个店铺的格局给人带来的感受,都有不同的性格,针对不同的人群。时不时逛一逛书店,把握一下书店选书和书店气质之间的微妙关联,边走边看,发现一些新书,也很不错。说到逛书店选书,今年也准备来一个书店巡礼,去不同的书店走走看看。 什么书可以选择电子书,什么书尽量看纸书 对我来说,纸书承载的是工具、信仰和体验,电子书更倾向于过眼。 第一节提过,纸书是经过书籍设计的,设计优良的书会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所以书籍设计很好的一本书,绝对要阅读纸书。 家里的书架空间不多,加上确实也在极简自己的物品,所以只能优中选优放个20多本,这里的纸书对我而言更有精神信仰的意义,每次拿出来都会感叹,这本书真的很绝,值得收藏。 另外,专业性很强的书,需要经常翻看,要买纸书,阅读时前后翻阅查询,或者日常反复翻看都会比电子书更容易体验更好。 生活方式或者时尚杂志,比较特殊,虽然纸质书是良好的媒介,但是苦于家里没什么空间,就只好去书店点一杯茶,随便翻翻了。 价格超过认知范围的书,比如一些艺术类精装书,虽然看纸书更合适,但是动辄上千,买一本实在肉疼,可能会在优中选优之后,剩下的看电子书,但电子书绝对不是这类书的最佳承载方式,而且多数都是盗版翻印的,道德上绝对不推荐,还是希望自己早日实现正版书自由。 买不到的书,比如很多国外原版书或者港台出版的书,买不到就只能看看电子书啦!不过针对外文原版或者港台出版,也有很多正版线上书店,可以选择购买电子书,既方便又是正规途径。比如 readmoo、各国 Amazon Kindle 商店。 小说很适合电子书阅读,比如在 kindle 或者 iPad mini 上,设备方便持握,屏幕尺寸合理,Kindle 还是更舒适的墨水屏,一口气读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很适合呢。 另外,书籍设计不太尽人意的书,也勉为其难地选择电子书吧,以此表示抗议。 尾巴 前几年在多抓鱼卖掉了很多读书时代不加选择盲目购买的书,小小回血了一下,余额放在里面,偶尔也会选一些书买来看,觉得不需要收藏的就会再卖回给多抓鱼。因为有了多抓鱼,已经很少买一手的纸质书了,来回循环的体验也很好。 我有不太容易克服的洁癖,所以买纸书之后的阅读地点比较受限制,收藏的书我绝对不会带出门,只会在家里读。其他的书就可以随便在地铁或者工作休息之余看了。 今年也要认真体会读书的快乐。(๑•̀ㅂ•́)و✧

March 14, 2021 · 9 min · 1968 words

🕰️我的阅读进化时间线

今年的新计划之一是开始做月度读书总结,正好春节假期也处在阅读的高峰时段,回顾之前的阅读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草草做一下时间线回顾。 👶小学在地板上读世界未解之谜、奇幻小说和哈利波特 记得从三年级的暑假我就开始频繁去离家三四公里的新华书店读书了,市图书馆还要距离更远,暑假的隔三差五和学期的每个周末,睡过午觉,就骑单车去书店里找一本喜欢的书,坐在地上靠着书架就这么读到营业结束。那段时间的晚上很喜欢看中央 10 套的《走进科学》和《探索发现》,虽然现在大家都在疯狂吐槽当年被节目狠狠地欺骗过,但当时真的非常痴迷。所以去书店也很爱读《世界未解之谜》系列,金字塔里的诅咒啦、到底有没有外星人存在啦、神农架的野人是不是真的啦,这种猎奇的「科普」读物,也因为探险和旅行喜欢读地理相关的书,我妈很支持我,给我订了刚刚创刊号不久的《博物》。为了让自己继续沉迷于虚虚实实的世界里,我从我爸的书架上看到了《鲁宾逊漂流记》,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探险、奇幻,读了凡尔纳的整个系列,《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等,自然到后来也会爱上《哈利波特》。不过我已经忘了是同学之间的流行还是我爸偶然给我买的了。 🧒中学沉迷世界经典名著、村上春树和青春小说 我比同龄人晚熟,除了保持着对《哈利波特》的执迷之外,初中还在读世界名著,到初二初三才开始过渡到从相对广泛的范围里选择阅读书目,村上春树的作品是我的主要阅读对象。那时候同学之间已经开始流行看港澳台和日韩偶像剧了,大家都对恋爱有憧憬,读《萌芽》《最小说》,而我订的杂志还是小学时期就订阅的《博物》,对恋爱故事毫无兴趣的我确实有点晚熟了。不过《博物》确实带给了我很多获取知识的快乐,用《博物》和同班另外一个不太看青春文学的同学交换《旅行者》杂志看,不得不说,学生时代常看旅行和生活类杂志直到现在都对我有很大的影响。我高中才开始走初中同学的老路,读郭敬明,一直到高中毕业,期间买了很多郭敬明旗下的小说读本,压垮了两层书架,前两年整理书架卖了很多给多抓鱼,不过还有一些多抓鱼都不屑收了。《博物》我续订了 6、7 年,一直整齐地摆在书架上,回家还会经常翻翻看。 中学时期是我学生时代,最爱读书的一段时间了,连生日礼物都是列书单,让爸妈拨款给我买。回想起来,可能人总要有一些浪费纸张的懵懂时期吧,似乎除了小说,我对其他「正经」书都不太能提起兴趣。 🧑大学从泡图书馆到 KINDLE 大学经常在图书馆读书,很快就在外文区发现了《哈利波特》英文原版,磕磕绊绊读了三四本,慢慢开始拓展读书的领域到人文、历史、社科,从没有读过这些类型,所以读起来会很吃力,很多读了就忘或者懵懵懂懂的东西。之后发现图书馆的书也不够全面,经常在网上找电子书,从资源网了解到了墨水屏的 Kindle,下单之后算是正式开始电子书之旅。在 Kindle 上读白先勇、深夜食堂,阿西莫夫……那时候 amazon 的书库还在不断丰富中,好在还有很多 Kindle 的论坛、资源网站。从这时候开始,我就很少买纸书,向电子书过渡了,有了 Kindle 的陪伴,才让我在大学毕业时减轻了不少书的负担。 💼结束学生时代之后的互联网阅读 大学毕业到现在,还是会面临搬家的问题,潜在的搬家需求让我一直保持了少买书的习惯,通勤路上一直用 Kindle 和 iPad 读书,极少数经典的书会购买实体书收藏,到现在为止也就保留了 20 本左右。后来微信读书兴起,有很完整的激励体系,Kindle 在这种情况下被我闲置了。加上一些书可以在多抓鱼买到读完再卖回多抓鱼,我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实体书持有数量。小说的阅读份额也在不断降低,工具书、人文、社科、哲学、经济等等更多的领域都开始慢慢涉猎,我很感谢自己能一直保持读书的习惯。 直到现在我还在不断摸索自己的阅读模式,平衡电子书、纸书的阅读形式,以及让不同渠道和平台各司其职。之后会在写一篇文章记录一下最近迭代的阅读模式。

February 17, 2021 · 7 min · 1545 words

🚶走出门去——增加实体交互

2021,去餐厅尝新,去书店阅读,去体验。生活还有咖啡店的墙纸、地砖,餐厅的椅子、碗碟,步行街的招牌,围墙里追逐的猫。 过年基本都在家宅着,直到情人节出门约会。可能是太久没有参与到线下生活中去了,对很多事都变得敏锐了。 吃完饭对餐厅里的蔬果汁很满意,这个时刻开始感受到体验的重要性。手机 APP 里那么多蔬果汁做法,轻食意面菜谱,从来没想过要去尝试一下,直到今天喝到之后,动起了自己动手的念头。2020 年疫情以来,在家做饭的频率变得很高,确实做出了很多美味的饭菜,也有很多新尝试,之后适当增加线下交互体验,说不定可以加快新尝试的节奏和步伐,探索更多新的家庭菜谱。 吃完饭去逛了家居店,这家店人不多,也引导进店的顾客对自己喜欢的家具、产品进行体验,两个人在店里摸摸、坐坐、看看,试坐了设计史上的几个经典椅子设计,发现巴塞罗那椅的背部弧度并不适合坐, 伊姆斯休闲椅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之后,依旧美丽,也很舒适。之后话题向「自己喜欢的椅子」延展,最后决定去 Page One 看一看有没有一本叫做《椅子 100 》的书。 很久没有逛书店了,看到实物展示,伸手触摸书的封面,感受书的厚度、重量、手感,整个人被瞬间击中,脑子里只有一句话:纸书真好。 最近几年的阅读形式基本上是以电子书为主了,二月的新计划本来是在博客上做月度读书总结,然后开始在脑子里修改自己的二月计划,在月度读书总结的基础上,决心再努力增加阅读实体书,而书店的陈设和环境氛围也成为纸书阅读的一个维度。当然我也可以在家、在地铁上阅读纸书。对常年以宅为主的我来说,在读纸书的时候,在线下书店增加探索的步骤,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虽然没有看到《椅子 100 》,但书店主推的艺术设计类书籍里有一本介绍椅子的书,小开本,生活方式向的轻松风格,简单翻看了一下。开始思考自己家最适合的椅子可以有哪些选择,不过椅子的选择除了看中外观和功能性之外,一定是要试坐的,这也是有必要增加实体交互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互联网行业也在强调交互体验的重要性,一旦深陷与线上的交互体验之后,被智能推荐围绕,用户在自己的兴趣里兜圈,淘宝只会推荐你曾经浏览、购买过的相关、相近类型的产品,给你打上「生活家」「时尚白领」「数码达人」的标签,推荐你可能更感兴趣的内容,把用户黏在 APP 里。 在线上越久,越容易对现实失去感知,去餐厅吃饭而不是每天对着外卖软件划来划去,看看餐厅邻桌的食客在吃什么,菜单上有什么新鲜的菜式,为自己家庭菜谱增加灵感;到书店里看看陈设,而不是每天在读书 APP 里看兴趣生成的电子书,推荐书籍摆在最显眼的地方,各种分类排布,书架高低错落,看封面,用手摸摸书,更真实的感受扑面而来。 还有咖啡店的墙纸、地砖,餐厅的椅子、碗碟,步行街的招牌,围墙里追逐的猫。保持多种交互的方式,生活确实会有更多灵感。🍃

February 14, 2021 · 5 min · 1130 words

我在B站学游泳

最近几个月做过的最令我喜悦的一件事大概是在B站学会了仰泳,准确来说应该是躺着游泳,因为还没有完全学会打腿,不过能躺在水面上游几个来回已经是非常喜人的进展了! 五一放假的时候,我和🦌去家对面的健身房游了一次泳,重新体会到了水里的快乐,然后我今年的生日礼物就是家对面健身房的健身卡。之后我和🦌就开始以每周3次的频率在游泳了。 一开始🦌还是狗刨+躺尸式仰泳,我是学院派的蛙泳,🦌虽然狗刨的不如我快,但是躺在水里好自在,看得我好羡慕。本身我还是很害怕水的,一直不肯自己尝试躺在水上,大概是因为惜命的原因吧。 🦌在旁边轻描淡写:“躺着游根本不用学,一躺下来就飘着了,你不用担心沉下去的。” 我鼓足勇气试了几次,都呛水了,在之后又一次失败的教训之后,我一个回魂,应该去B站搜索仰泳的教学的啊! B站的教学类资源内容丝毫不逊色于鬼畜类目,刷了几个视频之后,我眼光一亮!胖乎乎的教练专业里透着一丝蠢萌,各种表情自带笑点,教学风格也非常简洁,我!!喜!!欢!!然后就像追剧一样一集一集跟着看,我还因为在地铁上频繁重复观看把手机用到欠费。(后来和朋友聊天还知道了另外一个消息:我们两个在看同一个up主的视频,四舍五入就是同一个教练在教我们两个游泳了。) 先是练习遇到紧急情况之后的自救: 比如不能因为本能想要用力挺起上半身,因为这样你会沉的更厉害 再比如鼻子没到水里之后要知道下意识用鼻子呼气,这个后来变成我换仰泳之前最先练习的动作,把头仰着浸到水里,用鼻子呼吸,重复几次,然后再开始游。 … 之后是练习在水上飘起来,我一开始是抓着岸边,用腿蹬水,在有人不用浮板的时候,趁机用一下,把浮板放在胸前抓住,练习挺肚子的姿势,之后在加上腿的动作和手的动作。 听起来还是蛮简单的,最开始的练习还是需要🦌的辅助,她站在我前进方向一两米防止我呛水,或者及时把我捞起来。后面就比较顺利可以游完单程25米的泳道了。 一旦换了一个新的视角开始观察,就会觉得世界非常神奇。之前蛙泳的时候,除了可以观察今天的水干不干净之外,就是看池底以及别人的腿,现在仰着游泳虽然会因为一些没有完全消除的恐惧导致的心跳加速之外,就是可以在某一个瞬间感觉到自己很像是一只白白肚皮的青蛙,在河面上蹬啊蹬。 emmmmm 不过青蛙这个意象大概是因为我最近比较习惯反蛙。 现在形成的锻炼 Route 是早上7:30左右到达泳池,蛙泳250米之后换成蛙&仰交替,游大概40min,900m-1000m,之后去洗澡回家,再去上班。早上泳池老年人为主,相对人少,水也干净,甚至不会因为晚上回家的懒惰心理放弃锻炼。一天从7点开始甚至还运动了的感觉还是很愉悦的。 One more thing:顺便夸一下Apple Watch Series 4 最开始我只进行蛙泳的时候,准确度很不错,但加上不怎么标准的仰泳,距离就是突然暴增,最近数据变稳定了很多。我没有购买蜂窝版,但在运动记录方面,Apple Watch Series 4 确实能提供很多数据的帮助和完成运动的喜悦。对于我这种被奖励系统抓的死死的单纯女孩来说,Apple Watch 确实吃定我了。 已经买了大半年了,才突然醒悟把贴着的软趴趴的保护膜撕掉了,以我游泳的撞击频率,表盘还是安然无恙。(但我还是没有勇气把 iPhone X 的贴膜撕掉嘿嘿。) 去年吐槽的 Sony 智能耳机发挥余热,在我的廉价耳塞离奇在水中丢失之后,替代了它的位置。有时候还会真的把它当作一款防水耳机在水里听下歌什么的,至于听不听得到,那就看我的运气了,不过我是不是要给它规律充电,就要看它的运气了。毕竟大多数时候,它也就只是一个挂得住的游泳耳塞。嘻嘻嘻。 新的目标是能在健身卡到期之前学会自由泳。(又是一个flag

August 28, 2019 · 7 min · 1425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