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本站 RSS 地址已更新,别忘了重新订阅哦! 🎉

🔖1/2:参照物很重要

本来要在7月初就发出的年中总结,竟然又晚了一个月,多经历了一个月的我再想要找回第二个季度的心情,似乎有点难了,于是我翻看了我的cmx和我的日记。 持续探索生活的可能性 又过了三个月,我还在继续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写作业的痛恨?)。挑中了味觉新鲜的茶,用户外烤炉第一次尝试烤鸡和披萨,还钓了大鱼!好像我在生活里有用不完的热情。 去年的时候,喜剧节我只感受到了氛围的热闹,今年因为志愿者工作的缘故,会经常有剩余的票发给我们,于是也借此机会多多尝试看了很多场不同形式的喜剧。理智讲相比国内,这里的文化娱乐氛围浓厚得多,虽然每一个听起来都比较老派,但好在它极具普及性,比起动辄近千的演出门票,这里二三十块也有很好的选择,街头艺人的演出也会很有感染力。 另外就是关于食物,虽然不能时时刻刻吃到中餐,但偶尔去中餐馆吃饭po图在朋友圈,总有人以为我回国了。所以中国胃依旧可以被满足,加上我们自己做饭的频率也非常之高,所以完全没有太多吃上的担忧。除了中餐呢,甚至还有更全更广的世界菜系可以让我慢慢探索,不过以我外食的频率,确实也需要花上很长一段时间。但我的列表里已经有几家我觉得可以反复去吃,带朋友去吃的店了,就像当时我们在国内一样,总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好吃的小馆子。 日历被填满 去年年末找到的一份casual job,来到了需要和写作业对立的阶段,除了要平衡这些时间,还花了不少时间准备作品集,投简历,做了很多很多套oa题,但情况依旧不乐观。作品集也被我推翻了一次,又重新来过,也还没有做完。时常会想要放弃找工作,放弃转行,去随便找个不需要脑子的工作,但又屡屡被各种事实证明,我还是想要动脑子的,虽然动得也不够多。 两个人的时候想独处,一个人的时候讨厌孤独 在我们俩都很忙的阶段,鹿回国了一阵子。我突然意识到,我情绪稳定的来源,绝对是她。她不在的日子里,我经常觉得崩溃,经常哭,经常连饭都没心思吃,原来我热爱生活也是因为她的存在。 我们俩在一起的时候,我经常大放厥词说,我很喜欢独处,但真的只有我一个人面对忙碌和压力的时候,我真的好希望她能在我旁边。 那阵子,鹿也不太舒心,大概我们俩就是注定要这样彼此需要吧。不过我也不好意思再说我是独立女性了。 车轮上的日子 经过了几次练车,鹿姐拿下了驾照,我们也会时不时租车出行了,高效的j人就是很厉害,甚至在一周内就把买车的事研究得明明白白,也提名了我们想买的车,在紧张的期末阶段,提车了!(此处撒花 鹿开始自己开车的这一瞬间,我才知道我之前坐朋友副驾驶是多么得多余。现在注意力也集中了,交规也无师自通了,成了鹿的360小导航 ,嘿嘿。车确实拓展了我们的生活范围,买菜也可以去更远更大的超市了,还可以自己开车去海边看鱼,开车去海边这种事,我之前做梦都想不到,现在一切都变得真实。 我不爱夏天 「去中国过夏天去咯!」这是我给同事们留的话。我说「我爱夏天」,不知道是这里的夏天太温柔,让我忘了国内的夏天到底有多歹毒,还是我的生存能力退化了,我现在只想说:我不爱夏天,爱不起了。 其实回去见朋友的一周真的过得太爽了,每天都觉得有用不完的精神,讲不完的话,时差也没有调,就无缝衔接了国内生活,我甚至有一种我真的变成e人的幻觉。 但其每一天,都很热,下雨很热,不下雨也很热。潮湿,闷热,笼罩了我整个国内的行程。以至于回来落地的一瞬间,我被冷空气吹清醒了脑袋,我甚至感受到了我的归属感不在中国,而是在这里。可见参照真的很重要。 尾巴 这三个月正好是学期中的三个月,除了赶赶赶以外,能为日子增加色彩的东西着实不算多,也因为我似乎依旧在用上班的心态在上学,所以在学业上也没有太多进展。不过着实放了一个假,一个让我自己原本生活轨迹停滞的假。希望9月末10月初我还有精力继续写下3/4的那一篇。

August 4, 2025 · 7 min · 1511 words

🍵突击抹茶粉研究

P人特质尽显的时刻又到了,昨天早上我冲抹茶拿铁的时候,用完了一罐比较便宜的日本抹茶,再用中国产的抹茶续摊的时候,发现这俩在冲泡色泽和香气上都有差别,于是开始头脑一热研究起了抹茶。 最开始抹茶选购的参考标准是性价比。过去一年我在本地亚超和抹茶专门店买过不少抹茶粉,基本都是made in Japan,折合人民币的价格从0.5元到3块多1g不等,但也没有经过特别精准的口味盲测,也没有做过回头客,只想找到一款喝着顺口,价格又适合日常冲饮的产品。 抹茶粒度标准 我最先开始看的是抹茶的行业标准。在中国,是有对应的抹茶国家标准的(GB/T 34778-2017)。除去对于农药残留、污染物的限制之外,还有两项比较容易在购买的时候评判的标准,一个是感官品质,一个是理化指标。 如果忽略对营养物质的追求(假设买到的绝大多数抹茶都能达到一个基准),能够追求的理化指标就是颗粒度,国标的颗粒度在18μm,折合细度目数单位的话约等于800目。而淘宝上常见的几个抹茶粉品牌的饮品级抹茶粉的目数大多在1000-1200目,对应的12-15μm,价格打到了每克1块钱以下。 虽然抹茶的起源是中国,但传入日本后,日本把它发扬光大,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标准体系,不过它没有严格的理化标准,是以产地认证(Geographical Indication)、工艺和感官品质作为标准。比如宇治抹茶,必须使用符合它对应的产地标准的原料,目前被定义为在京都、三重、奈良、滋贺县生产并在京都府加工的茶叶。 另外,日本抹茶还分成了Culinary Grade, Daily Grade和Ceremonial Grade三个等级。(G老师贡献了图表部分) 如果以日本率先树立起的标准来看,目前淘宝上的几个常见品牌的饮用级抹茶粉都能达到日常饮用级的颗粒度。它们更高端的产品线还能做到更细的1200目+,但似乎还没看到能达到茶道级别的产品。 三个等级的抹茶粉的一个粗略但是直观的分辨方法是finger test(图片来自matcha.com),可以看出Ceremonial Grade真的相当细腻。 生产线 在我查看抹茶国标的时候发现相关标准的推荐里有个地方行业标准是来自于贵州的贵州抹茶标准(DB52T 1358-2018)。而我今天喝到的那个中国产的抹茶(贵茶),正是来自贵州,并且《贵州抹茶地方标准》的起草单位里除去地方茶业机关部门,有两家行业公司参与起草,贵茶正在其中。 和朋友聊起抹茶的时候,提到了这个细节,她给了我一个补充信息,b站有个博主去参观过贵州的抹茶工厂,那是全世界第一大的抹茶单体车间。我顺藤摸瓜发现,贵茶就是这个抹茶车间的拥有公司,而抹茶国标的修订年份——2017,正是贵州开始大力发展抹茶产业,贵茶开始建立抹茶生产车间的年份。 我一搜新闻才发现,贵州茶园面积全国第一,抹茶产销量也是全国第一,甚至还要出口去日本欧洲。这个知识点我真的惊了,并且开始隐约觉得日常的抹茶粉确实可以考虑转向国产了。为啥是贵州呢?我一直以为茶产地是江浙闽,完全没有想到贵州这个选项。原来贵州的地理优势——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少日照的特点让全境的高原地区都非常适合茶类种植。Okay, fine. 完全合理了。 而我没有在淘宝看到可以媲美日本Ceremonial Grade级别同等粗细的国产产品,我也在搜索新闻里找到了答案,目前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提供Culinary Grade, Daily Grade这两个级别的抹茶上,还在努力向高端市场靠拢,所以如果是选购Ceremonial Grade级别的抹茶粉的话选择还只有日本抹茶。 日本抹茶的标准里还有一条是说要用传统的石臼研磨,给出的理由是石臼研磨速度慢,研磨过程中不会有太高的温度变化引起抹茶里营养成分的损失,不过日本应该也是注重慢生产传承匠心的,但究竟哪个才是主要原因,我没有继续考证。而中国的抹茶产品,也有不少声称是石磨研磨的,我在搜索抹茶生产线的时候看到过,虽然石臼是用电机带动的,而且有一些视频资源里看到的日本抹茶工厂里也是用电机石臼的,不确定顶级的抹茶品牌们的高端产品线是否也是这样。 感官品质 日本的抹茶标准一部分是直接用感官品质来衡量的,香气、色泽、泡沫。 这三个毋庸置疑和原材料也有很大关系,以贵州地方标准对抹茶原材料要求(比国标分级更清晰)为例,与日本抹茶的感官标准对比,也基本可以有比较明确的感知。 不保证严谨的味觉盲测 于是,抛开普通人日常不会太经常涉及高端抹茶不谈的话,日常饮用我十分心动了国产抹茶,因为价格确实太香了。 我自己手头有现成的两款国产抹茶,每克单价几乎一样。一个是贵州铜仁的贵茶,一个是来自毫州的抹茶实验室,加上朋友家的一个本地日本茶专卖店2.5倍于这两家国产抹茶的日本抹茶。我决定一起做个盲测(共3人参与)。 但在盲测之前,经过我对国标和地方标准的研究,我看到了贵茶和御茶村作为两家参与贵州抹茶地方标准编写的行业公司,在淘宝上也搜到了御茶村浙江公司的抹茶产品,平衡大师。 对比过研磨度和原料的差异之后,感觉竞争力可以一决高下的应该是这两家,毫州的茶在原材料上可能会输。 同样都是2g抹茶粉,20g热水冲开之后加100g牛奶,并且加了1g糖,最开始我是没有加糖的,后来加进来是因为平时做抹茶拿铁的时候确实会加糖调味,而且也会用抹茶粉做其他的调配饮料,这样评测比较符合用途。 与此同时,我们也做了finger test,可以看出这三个抹茶粉的粗细度水准都不错,没有到Ceremonial Grade的细腻程度,但也是Daily Grade水准之上。 我们三人一致得出的结论如下:没有加糖之前,最贵的日本抹茶在口感的平衡度上还是可以超过贵茶一些的,但加完糖之后中和了贵茶稍微突出的一些涩味之后,它俩的水平相差无几,当然也正如我所料,毫州的抹茶确实口味层次差距很大。 结论是—— 有被种草到。嗯,朋友在我的这次按头测评下,种草了它,我也又海运了两种平衡大师的抹茶粉,待后续盲测哈哈!虽然只是一个日常级别抹茶粉的采购,也是被我搞出了花头!嘿嘿! 下次要研究啥呢?🤔 (啊这个blog到底属于买买买tag还是属于厨房故事呢?啊就买买买吧!暂且可能还不需要单独开一个测评专栏哈哈!

July 27, 2025 · 11 min · 2309 words

🐟木瓜鱼汤

上个月在顺德一顿大吃特吃,回来之后吃饭做饭都觉得格外落寞。回国一趟就好像是给生活按了暂停键,重新回归就有很多进度要重新追一下,也没有太多精力分配给做饭,回来第一次采购就兴冲冲冲到华人区的菜市场决定给鹿做一下木瓜鱼汤,既满足了她不想吃红肉的需求,也算是一个快手汤。 食材 鲫鱼 一条 木瓜 半个 姜片 两三片 胡椒粉 适量 盐 适量 步骤 鲫鱼还是有一些小刺的,我不是特别喜欢,但它的个头又很适合两个人煲汤喝一顿。在鱼档买完就叫老板帮忙开膛破肚处理好,回家就可以直接下锅了。煎鱼期间烧一壶热水。 擦干鱼身的水分,热锅冷油,把鱼放进锅里之后,先煎两三分钟给鱼定型,不要来回翻动或者 推来推去,这样的鱼皮会更完整,不会稀碎,之后再翻面煎两三分钟,都是煎到两面金黄。 在锅里加姜片,用剩余的油爆一下姜片,之后加开水进去,没过鱼身,盖盖煮开,这样就可以获得一锅奶白奶白的鱼汤咯。 木瓜半个切块,可以在炒锅里翻炒一下,也可以直接放进开锅的鱼汤里,加盐,加胡椒粉,再煮三四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是的!不到十分钟,一锅奶白鲜甜的木瓜鱼汤就做好了! 尝过这碗鱼汤的鹿:(脑瓜爆炸)没想到木瓜和鱼一起煲汤的味道是这么和谐的一碗!嗯,和我当时在顺德喝第一口的感觉一样,它不符合我的预期,不过是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好好喝! 可以把鱼单独捞出来,撒葱姜丝,单独做一碟鱼吃,我偷懒没有捞,连鱼带木瓜一起放在锅里,边喝汤,边夹鱼肉吃。

July 23, 2025 · 2 min · 582 words

🔖1/4:人生新MENU & 搬家周年

又到了多雨的季节,搬来一整年了。 过夏天 去年过到一半的时候,我经常和新认识的朋友们说,我好期待夏天啊,我已经过了一整年冬天了!今年总算也把夏天过到了,结果发现夏天只是起到一个装饰的作用,交织在春天或秋天的气候里。超过30度的天气大概可以用手指加脚趾就可以数完,热到不太出门。阳光炙烤的感觉我只在海边的沙滩体会过两次,还晒到嘴唇晒伤,到现在嘴唇还没有完全恢复到之前的状态。 其他时间里的昼夜温差都还挺大的,早晚出门会很舒服,迎着太阳出门还是会觉得晒得皮肤痛。之前带来的防晒霜在国内到保质期都没有用多少,但是在这个夏天,一个月就用光了两瓶。墨镜、防晒霜和长袖实现了全季无休。短袖和短裤只能是内搭一样的存在,如果出门时间长的话,是不可能放心只穿短袖出门的,打一阵风,就一个哆嗦。 之前畅想了一下夏日圣诞,结果圣诞当周冷到穿毛衣和厚外套。夏日圣诞的主题集中体现在邮票上。 健康寿命 拖了快两个月才彻底读完了《Outlive》,开篇对长寿的新定义给我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原来一定程度上,我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塑造,也一定程度贴合了健康寿命的理念。去年下半年也开始频繁在健身房做力量训练。 最新一次体测显示——我的体脂肪降低了一些,肌肉微微上涨。读完《Outlive》之后开始观察自己运动过程中的心率变化,发现很多都在一区,新一轮的健身训练里会着重开始提升二区心率,也开始在每周都固定搭配拉伸和灵活性的瑜伽和普拉提了,能量状态不够剧烈运动的时候还会去散步和公园草地飞盘,坚持每天都有一些运动量。 睡眠的观察是,🦌不在家睡的一段时间里,我的睡眠质量好得无懈可击,但是她回来之后,就有些不稳定了。我瞬间理解了早些年从书里读到的欧洲贵族分床甚至分房睡的理念。睡眠就是这么重要! 最近一个月发现无法早餐的饭量突然就减少了,之前甚至可以嗦粉吃肉,现在吃一片酸面包片做的开放三明治都会觉得撑。不会是因为岁数大了吧!!于是日常新增了一个routine就是我们俩彼此提醒早餐不要做太多,饭后还会金刚坐三五分钟(之前的瑜伽老师说金刚坐可以减轻肠胃负担,确实有效)。 上次写《6,5,30 & 专注也要防沉迷》的时候,提到在冰箱上贴了日常早睡早起的追踪日历,最近也有继续坚持,完成度很高。 《突发!🦌竟然喜欢上了纳豆!》 在亚超买的新的纳豆,🦌都觉得很好吃,她之前从来不吃纳豆的,并且无法接受这个味道,现在竟然主动吃了!我们连续吃了两天纳豆,甚至还试了一个新的纳豆吃法:纳豆拌豆腐。趁着她热情还在,多摄入一点也挺好的。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摄入了很多日韩饮食。 味噌汤经常作为午餐佐餐的汤,不太饿的时候的晚餐或者想热乎乎吃汤汤水水的早餐。嫩豆腐和海菜,搭配一点虾仁或者鱼丸,有时候还会煮一些豆芽,出锅前撒一把香葱碎,很鲜美,葱是绝对不可缺少的部分。 可能是因为冰箱里的那盒味噌酱买了好几个月都没怎么动过吧,还尝试用味噌炒牛肉,🦌从质疑到疯狂,甚至一周内吃了两顿。 🦌还爱上了农心的泡菜味泡面,大概是因为已经吃不了原味农心泡面的辣度了吧。 买了海鲜葱饼的粉,试着做了一次,很好吃!但其实海鲜葱饼粉也可以自己用面粉淀粉米粉之类的搭配出来。只是最近真的很爱借口逛超市买东西缓解焦虑和拖延学习。 还强烈要求吃了一顿韩式拌饭,之前它经常作为我上班的工作餐,做起来很快,不过今年很少吃,再吃到的时候,对它的热情依旧未减! 当然还有最近的厨房高光时刻:熬猪油!油渣包饺子!最最最顺利的一次,从超市买完肉回来立刻切丁进锅里熬,少量多次加肥肉,熬出来的油就第一时间倒出来,完全没有焦糊,油渣的酥脆程度也刚刚好! 给日常新的期待 新的一年又想到了一个给生活增加新的乐趣和变化的方式,为每个月增加一些主题日。我们在第一个recipe day吃了麻辣拌,🦌念叨了很久的麻辣拌。之前在亚超买过一份速食的东北麻辣拌,她很爱吃,看完配料表,我觉得还是自己做比较健康一些,于是许下了承诺。第一个recipe day就是兑现承诺的时刻。🦌吃完大呼:我爱recipe day! 还有一个每个月去探索一个新的suburb的日子,第一个suburb exploration day顺便完成了我们的另外一个挑战,泛地中海区域饮食探索。吃到了一家很好吃的意大利家常菜,之前一直对意大利菜的定义很狭隘,吃过这家之后有了一种全新的认知。味型都很新鲜,看到的食材搭配也是完全没有想到的契合。 真的有点期待下次的探索了! 试着和GPT聊聊 最近有几次焦虑不安的场景,我都试着和GPT聊了聊。它很适合需要付诸行动改变现状的情景下做心理按摩,甚至会帮助我迈出第一步。 这几个场景完全是我之前极少遇到的情况,叠加了文化的差异、第二语言以及学习全新知识的方面,它在心理按摩之后会给出很明确的建议,以及制定一些计划,甚至会一步一步带着完成比较初级的练习。是很好的迈出第一步的方式。 形而下和形而上 我是那种需要有了实践和经历,产生了一定的体会之后,再读理论才会懂它在说什么的人。最近有一些经历也遇到了一些困境,靠读书求解,真的找到了答案。 让我有点被击中的是《全神贯注的方法》里提到:忍不住时不时想刷社交媒体的时候,问自己会快乐吗?要搞清楚自己是因为喜欢还是只是想要。靠奶头乐拖延和缓解痛苦只是暂时的,要问自己这样做是不是会特别开心,再决定要不要做。实践了一下之后发现真的非常有效。于是把刷社交媒体的时间都挪到了固定的时间段,而不是用碎片时间。 最近又认识了新朋友,加了她的微信之后很久我们都没有什么互动。不过有一天她发了美丽的日落在朋友圈,我在那天正好也欣赏了这场美丽的日落而且去吃了她之前推荐的一家店。我们展开了一段对话,并且很快约了一次catch-up,而且愉快地结束之后,还约好一起去抱石。 于是我也开始把日常的一些碎片公开po到朋友圈,而不是限定只给亲密朋友的分组。给很久没有update的关系创造一些可以抓到的锚点,才可以有机会产生新的connection。很喜欢每年都会认识新朋友的感觉,那就继续给自己制造这样的机会! 经验传递循环 一年多之前,我得益于朋友的经验分享、精神支持和帮助才得以顺利开启新生活。我们搬来的一年,也有朋友开始考虑移民了。于是我也努力把我之前得到的帮助和支持,加上我自己的经验,一并讲给了朋友们,希望可以帮助到她们,希望大家都可以达成夙愿! 1刀的青春回忆 最近又在二手店淘到了好东西,不由感叹,二手店买东西最体现个人的购物品味的时候。我自己在店里上班的时候,也会留意有没有自己最近需要购置的清单上的好东西出现,专门去其他店里逛的时候更是很快速精准地找到最合适我们的东西。 给🦌选到了一件designer brand毛衣,在店里很不起眼,但是拿回家把毛球球梳洗掉之后,它真的很惊艳,已经是十年前的衣服了,不过材质和款式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说这是她目前买过最喜欢的毛衣。甚至它打完折,只要5刀。在要离开的时候,看到1刀的狂甩区,一堆衣服堆在🛒里,🦌随手一抓,抓到了一件崭崭新的长袖T,她大呼这不就是我们大学的时候很流行的Saint James吗!当时买还要找代购呢,没想到它正静静躺在1刀区,于是试都没试就直接带回家了。啊!1刀的青春回忆!

April 4, 2025 · 14 min · 2801 words

👄阿喀琉斯之唇

最近一个多月被嘴唇的干燥开裂苦苦折磨,一个月消耗一支润唇膏的我真的想不通到底是咋了,直到这一周我才想彻底解决这件事,搜了很多资料,找成因和解决方案。发现嘴唇的问题常见的除了Cold Sore和口角炎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就是Sunburned Lips,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一个方向。 起因是我一顿搜索之后,怀疑我的嘴唇可能是Cold Sore而不是单纯的口角炎,不过我也没有明显的水泡和溃烂的程度,或者疼痛瘙痒的感觉。去Pharmacy的嘴唇产品区域参观的时候,一阵好家伙的惊呼。怎么这么多Cold Sore的药膏!细看成分七八个品种竟然有四五种成分组合。最让我介意的是,这个区域的产品还有特意标注是否有sunscreen的,很多护唇产品也都标了明显的SPF值。我,陷入沉思——到底嘴唇为啥会这么强调防晒呢? 搜索了一下发现,嘴唇不像其他皮肤,可以自然产生黑色素来抵御紫外线的伤害,所以晒太阳对嘴唇的影响远大于其他皮肤部位。我,脑袋超载🤯。什么?竟然还有唇部晒伤的问题!那对于澳洲这种每天出门都得涂防晒的地方,我每天兢兢业业涂了半天防晒,最终还是漏了一个最脆弱的部分??!!甚至,还有单独的一个分类是唇癌。都说澳洲的皮肤癌高发是受过强的紫外线影响,但谁能想到唇癌也是会被紫外线影响的呢! 另外,sunburned lips也会诱发口角炎或者cold sore。 Sunburned Lips Sunburned lips的主要原因是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下而没有防晒产品保护。 症状按照从轻到重体现为:干燥、脱皮、刺痛、红肿 —> 灼热、肿胀、开裂 —> 水泡、溃烂,唇色加深。我的症状停留在中级的程度。 预防的方法肯定是注意保湿防晒,尤其是在户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定时涂抹SPF30+的防晒润唇膏。 治疗方法只能提供比较滋润的环境帮助皮肤自然修复。我的方法是涂芦荟胶和保湿面霜,面霜我涂在了嘴角开裂的部分,还要注意不要进嘴里。而且因为皮肤比较脆弱,也不能搓揉或者撕嘴皮。 保湿的产品里保湿面霜类最为滋润适合晚上睡觉厚涂,芦荟胶(冷藏版)胜在可以缓解不适,迅速补水,润唇膏比较偏日常,持续性保护。我一直很喜欢曼秀雷敦的薄荷润唇膏,但这次发现它SPF只有15,而且我最近频繁被晒的一个月,我换到了一个疑似曼秀雷敦的泰国品牌,因为有次出门没有带曼秀雷敦,但是又需要用,临时在亚超买的,现在发现它完全没有任何防晒保护的功能。这也就是我这次反复被晒伤的导火索了。 口角炎 口角炎的主要是细菌真菌感染或者缺乏营养素。诱发原因可能是舔嘴角,缺乏营养素。之前说sunburned lips会诱发口角炎是因为晒伤之后皮肤开裂的伤口可能会感染。 主要症状是嘴角红肿干裂,张嘴有明显的疼痛,这个有点像伤口发炎的感觉。而且裂口也会渗液或者有明显分泌物。 预防的方法自然也是避免频繁舔嘴角,及时给身体补充水分,以及涂抹保湿类产品,也要保持日常饮食的营养摄入,必要时添加补剂——维生素B、铁、锌。 治疗方法是使用消炎药膏,广谱抗菌药膏,或者针对性较强的抗细菌抗真菌的药膏,日常叠加上面Sunburned Lips提到的保湿养护产品。 Cold Sore Cold Sore是因为HSV-1病毒感染导致的,具有高传染性,也有潜伏期,可能会终身潜伏在体内,在免疫力低下的时候复发,UV强烈的情况也可能会激活HSV-1病毒。 它明显的特征是簇状水泡,前期会有刺痛瘙痒灼热感,后期会有溃疡、结痂。 药店里很多针对Cold Sore的药膏产品,大概分为三个类别,杀毒向,舒适缓解向和抗炎促愈向。 如果要买直接杀毒的产品,认准主要成分是Aciclovir(阿昔洛韦)的产品;包含薄荷脑、樟脑、蜂胶还有利多卡因(麻醉剂)的产品主要是安慰剂,让唇部感觉不那么痛苦;含有苯扎氯铵和植物提取物的产品属于抗炎促进愈合的产品。 长期向的补剂还有赖氨酸,它可以抑制HSV-1复制,可以减少cold sore发作的频率和复发的概率。而HSV-1病毒需要精氨酸来复制和生存,而精氨酸和赖氨酸因为结构相似,在人体内部是属于竞争关系(相同的代谢通道),所以可以通过补充赖氨酸来挤压精氨酸。 日常也可以吃一些高赖氨酸低精氨酸的食物,帮助减少复发,比如各种蛋白质(肉蛋奶、牛油果),减少摄入高精氨酸的食物,比如巧克力、坚果。 最容易忽略的地方最脆弱 自从我发现我是晒伤之后,在裂口的地方用了一次之前买的涂伤口消炎的药膏之后,每天晚上坚持厚涂保湿霜在开裂的嘴角,其他部分涂润唇膏,白天还涂了几次芦荟胶,昨天UV巨高,因为我暂时还没买SPF30的润唇膏,戴着口罩出门了,嘴唇也没有感觉到上次去沙滩日光浴的灼烧感了,一通养护向操作下来,三天就已经几乎痊愈了,裂口已经在今天一觉醒来后迅速长上了,只能说嘴唇的护理真的不容小觑。 上次去沙滩晒太阳的时候,我还在思考我给全身全脸都涂了防晒,但是漏掉了耳朵,我应该给耳朵也涂上,还为自己的严谨沾沾自喜。没想到,嘴唇,我是一点儿都没想起来啊!!真的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最脆弱☝️。 最后,有清爽好用带防晒的润唇膏请大家不吝推荐!!!🙇

February 22, 2025 · 9 min · 1911 words

👻6,5,30 & 专注也要防沉迷

2024年年尾的时候,又做了回答2024,就像去年做了回答2023那样。今年无疑是比去年更困难的一年,和🦌互相看彼此的答案的时候,又忍不住哭了。困难但是又很多幸福,好日子都还在后头呢!!! 2025年,我又开始和「效率提升」做斗争了。 重新建立健康规律的生活Routine 运动和阅读 12月的时候有两周后背受伤在休息,后来朋友来拜访又耽搁了一阵子,睡眠也很错乱,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似乎不太适合运动的样子,这几个因素结合起来就导致我12月几乎没什么积极的运动状态,当然恶性循环就是更不会有正面的精神状态,每天都很萎靡。 于是从新年开始,我重新建立了我的运动打卡计划。 12月朋友推荐了我一本本土国民理财书,说可以了解一下整体的观念有点意识,我在12月的时候零星读了一些,但总觉得每天昏昏沉沉又匆匆忙忙的,没有一点时间规律阅读,1月开始决心要在这个月开始保持每天的阅读习惯,把这本书读完。 事实是,我几乎挣扎着把这些坚持下来了,尤其是阅读。在月底的最后一天,总算把这本书看完了,虽然我每天读书的时候都在感叹这是一本接地气且实操性很强的书,知识点都很基础,不过实操细节里有很多本土化的东西,刚好适合我这种新移民初步了解本土化财富积累的背景。 调整作息 放假之后的将近两个月,我们俩的作息一团乱,经常12点还没睡觉,早上也起不来,导致白天也没有做太多事情,多数就是在玩和放空。虽然忙了一整年,有所休息也是应该的,但总觉得无所事事还是充满了罪恶感,加上第二次健身房的体测结果出来,我虽然变壮了,但也变胖了,让我更加觉得晚睡的日子不能再继续了。 我在客厅的橱柜门上贴了一个早睡早起的打卡表,监督我在剩下的1月里保持早睡早起的习惯。除了除夕去朋友家庆祝睡得很晚之外,其他日子都循序渐进的完成了打卡挑战。 为了督促我早睡早起,我的日历里也增加了每天的睡眠时间倒推出来的入睡步骤提醒,比如洗澡时间和记日记的时间。小火车的choochoo声一响,我就要出发去下一站了! 从这三个习惯完成的情况上可以看出,我真的还挺吃打卡这一套的。不过在我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不知道从哪里生出来的叛逆和抵触心理,让我迟迟不肯做事情。比如阅读和另外一项学习任务,我在开头的几天总是要在一顿百无聊赖之后,快睡觉才开始做。 于是我又从我多年修炼专注和坚持而不得的经验里,扒拉出了一条小妙招:不管怎么样,先做五分钟。于是阅读成了我最开始的10天里,每天早上洗漱完会做的第一件事,5分钟阅读。不过因为这本书确实语言平实,即便是英文书也比较容易读进去,我完全可以轻松读完30分钟。 先做五分钟,一次只做半小时 是的,我的todolist里每一项的单次最长执行时间就只有30分钟,这很适合疯玩了一个多月的我逐步恢复状态和屏蔽掉每天做事很少的愧疚感。todolist上有价值的事情只有6件,涉及到运动、阅读和工作学习,最长也只需要花3个小时。 因为我有叛逆和抵触心理,所以最开始从最简单的一项做起,而不是最重要的一件开始,这样能够给我足够多的正反馈,形成习惯。前十天是阅读,阅读习惯建立起来后,我把第一件事调整成比较容易执行的一项学习任务,完成程度也还不错。 这就是我最近在贯彻的6, 5, 30原则。每天最多只做6件事,只要试着做5分钟,不过做起来之后不能超过30分钟。 学习也要防沉迷 看起来最后一条还是挺奇怪的,为啥好不容易骗自己开始了,却只能做30分钟呢? 这是最近我突然产生的一点点猜测。 本人惯常来得快去得也快,可能一瞬间想做一件事,或者想学一个东西,噼里啪啦就要开始,不管不顾的,疯狂摄入一些(皮毛),然后就很快淡忘,所以大多数都虎头蛇尾了。 这么多年为数不多做到自身受益的事情,都逃不出「坚持」这两个字。 所以我要给自己制定一个不要沉迷于一件事情不能自拔的规则,包括学习。这是一种延迟满足,越慢越可以感受到我是否真的喜欢,是否真的需要。就像买东西,晚买享折扣,或者是等着等着就没有买的冲动了,立省100%。因为我兴趣爱好实在是太多,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因为注意力不太集中,总会被各种事情吸引,可能现在觉得特别特别想做的一件事,并不属于我真的会持续的事情,额外花一天或者几天上头,不如慢慢接触,少量多次,反复多次检验自己对这件事的热情是否真的存在。而且,慢,也是有助于消化吸收的。 于是我给我的每一件事,都加了一个30分钟的提醒。如果是每天要做的6件重要的是,我就用30分钟,中间休息,更换事件的方式,切换任务,保证每件事情都有进展,毕竟前进一步,也是前进。总比热情只投入在一件事情上,其他同样重要的事情,完全没有进展要好。现在的生活里,有太多方面要顾及,不可能全然专注在同一件事上。 如果做完6个30分钟,热情依旧,那就可以继续再来1个30分钟。 另外,我把电脑设置成了30分钟自动报时的模式,如果我在刷手机或者走神儿,最长也不会超过30分钟,一个报时就可以把我拉回来,继续做事。 骗自己的花样,真的需要定期换点新的,不然确实很难打败最了解自己的这个自己。

February 2, 2025 · 9 min · 1967 words

🛍️2024买了啥大大大盘点

距离上一次发买买买的系列,已经过去了一年吧?加上今年还经历了一次跨国搬家,果然买了不少东西,甚至还分了5个部分一一展开。当然,在实物消费上,我历来的消费观念就是美感、价格和实用性三者同时考虑,经济实惠地提高生活水平。 工作学习篇 Chat GPT 去年备考雅思的时候,频繁使用Chat GPT 帮我改作文以及辅助口语练习,跟着Simon的写作教程一个月从G类写作转到A类写作,还提分0.5,科技确实能省钱省力啊!直到今年四五月才开始稳定给GPT稳定付费,主要是用于课外辅导服务和语言指导。 最近看到朋友们都用G老师聊天和心理辅导,总能把朋友聊哭,大概是一个语言模型机器的包容力和共情能力比很多老中家长强百倍,它总能用直白的语言精准戳进朋友们的心。只能说东亚家长能学会表达情感和有效沟通的概率大概和中彩票差不多。 不过因为我没有花太多时间和G老师闲聊,它对我来说还是一个辅助学习和查询的工具,暂时还没有培养出太多个性。不过朋友的G老师们有的温柔有的调皮,甚至有的都能说出自己的mbti,难怪会有很多人想要和G老师谈恋爱。 宜家手动升降桌桌架+自配桌面 跨国搬家之后租的房子不再像国内一样带家具,一切都得重新摸索开始。去宜家逛了几次,把基本的床和餐桌选了,还买了收纳柜。之前在国内的时候,有朋友买了乐歌升降桌,体验很好,但当时我房子里有配桌子,想体验一下升降桌的想法在搬家后就频繁出现在我脑袋里。有朋友推荐了宜家的电动升降桌,一劳永逸,但苦于预算问题和实际考虑过升降功能的使用频率可能没有想象中高,最后决定先买手动的升降桌。 巧合的是,最开始我住的Airbnb,房东也有一个宜家的手动升降桌,我体验过几周,觉得确实不错,那个升降桌看起来不像是宜家的桌面,我还问了房东她的搭配。她告诉我是在二手市场买的一个床头板,改成了大书桌固定在宜家的升降桌桌架上。 我们后来决定自己配桌面是因为在宜家买的合适尺寸的桌面送到之后,刚拆开包装就发现桌面破了一个大窟窿,手指抠了一下皮就掉了,里面竟然是蜂窝状的纸板,完全不是木头。真的被宜家现在节约用料的水准惊讶到了,之前从没觉得它质量和品控这么差过。这时候终于想通了为啥房东自己配桌面。网上搜到的大家推荐的宜家桌板很多尺寸都不合适,甚至有人说宜家最佳桌板是实木的橱柜台面,看了一眼价格,劝退了。最后在本地一个网站上搜到了一个木制桌面,尺寸和价格都很理想,立刻下单。在宜家买了电动螺丝刀,安装简单也很快。 截止到现在的使用体验还是很好的,确实也被我说中了,使用升降功能的频率确实不高。我工作和学习最忙碌的一段时间,没空去健身房,为了保护颈椎和腰椎,每天也就只会使用一两次。不再长时间久坐之后,这个频率就下降到一周一两次了。摇杆还是很稳定的,手摇一分钟也完全可以接受。虽然少了一些科技感,但确实是性价比妥协后的最佳搭配! Logitech M650鼠标 搬家时把家里不常用的鼠标都丢掉了,带来的只有Magic Mouse和差不多10年前的一个白色的Logitech M558,好像之前M558的卖点还是完美适配Macbook来的。 Magic Mouse 判给了鹿姐(不是),我之前都是靠触控板,不太用鼠标。但现在因为一个150公分的桌子同时需要两个人用,同时打开两个笔记本带显示器空间特别局促,我平时在家用电脑的话,笔记本都是会收起来放在支架上,只用显示器,这就需要外接键盘和鼠标了。键盘还是在用2017买的Logitech K380。平时我还一直觉得M558的使用体验还可以,莫名其妙家里的鼠标骤减之后,它反而越发难用了,单击都非常迟钝,本来写作业的时候就比较烦躁,加上它万分不灵敏,😭,又换到了用触控板操作,捱一捱到了黑五。 其实朋友们都很推荐Logitech的MX 3之类的,不过看了看价格,鉴于家里只有一个人在上班的情况,还是排除了。充电式的鼠标价格也都略高,最后选定的范围还是落在了电池蓝牙鼠标上,M650就在这时候以出色的颜值脱颖而出了,价格叠加了黑五的折扣也很美丽,和当年买M558的价位段差不多。 用到M650之后才知道我之前的鼠标都还挺难用的,Magic Mouse输在了手感,M558输在了流畅度。橡胶的侧握边也很柔软贴手,还几乎感受不到任何点击噪音,顺滑得不像话。果然这么多年没有研究任何键鼠产品之后为工业生产的进步大吃一惊。不晓得价格是它三四倍的其他鼠标究竟会有多好用。不过它提供的自定义侧按键需要安装Logitech Options+,我因为不想额外装软件就没有用它。 生活篇 烘干机和洗碗机 理论上这不算是我今年买的东西,只能说是花钱租房带的家电,但确实真实地改变了生活。我前阵子和鹿姐聊天说选一下今年的top3好东西,她第一个就说了这两个东西,其实我也这么想。 之前在国内租房子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会自带洗碗机和烘干机的房子(当然房租预算如果抬高到过万估计是可以的),所以我们俩也完全没有体会过拥有洗碗机和烘干机的生活,起初还带有一些不信任还是固守之前生活方式的态度,一直没有用,尤其是洗碗机。最开始是因为冬天太潮湿,衣服洗了不能很快干,但碍于室内空间有限,不能长时间晾晒衣服,加上阳台是露天的,完全不能在多雨的冬天用来晾晒衣服,我们最先用起了烘干机。加上我们俩的衣服数量确实不多,每周外衣洗一次,2h内就能完全烘干,床单被罩这种大件本来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晒起来,扔进烘干机,烘得软乎乎的,真的是不错的体验。而且冬天的室内温度也不太高,烘干机的附带好处是可以抬高室内温度😂,真的是一举多得了。 我们俩大概是在入住的3个月之后才动了用洗碗机的念头,主要是因为冬天洗碗太冷了,而且那段时间我们俩也特别忙,去朋友家还讨论过一次关于洗碗机用不用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契机,让我开始好奇用洗碗机的体验。用上之后只能说是再也离不开了。鹿姐说:完了,再也回不去了。哈哈哈! 之前还特地看过手洗碗和洗碗机洗碗的用水量,手洗6个碗,2个锅大概就要用掉20L左右的水,但洗碗机洗十几个碗+2-3个锅+筷子勺子之类的餐具,只需要12-13L水,还解放了双手,何乐而不为呢?晚上睡觉前把锅碗瓢盆刀叉勺杯摆进洗碗机,我们俩就睡觉了。鹿说体会到了周扒皮的快乐:)。 因为我们饮食相对比较清淡,不太经常吃重油的食物,所以只用half load就完全可以洗干净,我猜理论上只需要用加热清洗就应该可以洗干净,只不过还是会加半块洗碗块洗(真的是勤俭持家了)。不过因为有时候也懒得掰开洗碗块,现在改用洗碗粉了,根据锅碗的油污度适量加入。 BTW用洗碗机清洗油烟机的部件也不错,每个月拆下来进洗碗机一次,省了很多事儿。之前家里的油烟机都是我定期拆下来手洗,油腻腻的,稍有不注意就会粘在衣服上,手套脱来脱去,有时候手上也会粘到,很难清理。现在都可以一劳永逸了(指洗碗机这一个劳动力,我就可以永远躺平了👀)。 Kogu 茶壶 之前很喜欢kinto cast系列的薄薄的玻璃茶壶和杯子,不过最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金属的器具了。8月和朋友吃饭逛街,在一家日本生活百货买手店里看到了一个吉川的茶壶,圆润,精致,还有一个藤编把手,颜色搭配绝美。不过在店里卖80多刀,回家在亚马逊一搜只要60多刀。 不过本着冷静购物的初衷,我一顿搜索(哪里冷静了明明是痴狂),发现还有另外一款Kogu的壶,不带藤编,只要40刀就可以在10天后从日本送过来,我只需要自己藤编一个把手就完美了(被自己逗笑了:)。后来我看上了皮编的把手,正好还有一批海运的东西要运来,立刻8块人民币选了一米颜色合适的皮绳。 送到之后,趁着放假编了带花纹的把手,虽然头尾的处理很粗糙,但是比藤编的隔热效果好很多,而且越发有一种越用越润的预感,它未来将被我们的手盘得颜色更深更温润,嘿嘿。购物都购出一种参与感来,怎么回事? 贡缎磨毛&双层纱床上四件套 今年搬家唯一塞进行李箱随身来的大件就是这套贡缎磨毛的四件套,年初买的,自从盖了它之后,鹿姐总是不想再换回家里其他的普通织数的纯棉四件套。 贡缎的特点就是非常细腻,所以它非常柔软,磨毛的工艺有一种哑光的质地,会显得更暖更软,特别亲肤,超级适合秋冬,套在羽绒被上,蓬松松,软乎乎的。卧室里没有空调和暖气,这一套贡缎四件套经常被鹿称之为冬天的希望。冬天她裹到软蓬蓬的被子里,都会喊:好幸福啊! 后来又添了一套双层纱的四件套,它的材质很像是小宝宝的衣服。躺起来有一种在棉花堆里躺着的感觉,或者说像躺在云上,很柔软。因为它有好多凸起,所以摸起来会有一种很质朴的感觉,也很透气。既透气,又觉得很暖和,很神奇的是这两种听起来很矛盾的优点,都在它身上出现了。每次盖它的时候都有一种像小宝宝躺在妈妈怀里的感觉。它好像是比贡缎更万用的存在,冬天它很暖和,最近夏天,也可以直接不套被子,直接当毯子盖。 Kodak 一次性相机 今年很仓促地决定结婚,去警局签了字,选定了一个月后的日子办ceremony,叫了两个朋友来做见证人,一切都很简朴。 朋友问结婚有什么特别的准备吗?问住了我。后来想到之前一直有一个idea就是:旅行去一个地方就买一个一次性胶卷相机拍照。这次似乎总算可以行动起来了(๑•̀ㅂ•́)و✧。 当天委托朋友帮我们记录了ceremony的一些瞬间,还去旁边的公园拍了一些照片,作为我们婚礼的一部分。这个婚礼简单到这个能拍27张照片的相机都没有在当天拍完,甚至也就只拍了一半不到。所以一直也都没有洗出来,直到这个月,我们出去随便逛街,才想起来把它带着拍完。 现在很多东西都开始复古,听唱片和磁带的人也变多了,追求的也是一种声音的粗粝感。我们还在用10年前的微单拍照,发现依旧是完完全全吊打手机的。朋友说她最近也开始用十几年前的数码相机拍照,比手机拍美丽多了。上周送去洗,拿到扫描版的时候,突然感受到了胶卷相机的好。很喜欢它的光影,朋友给我们拍的婚礼照片超级好看😭,可惜我没有这样的手和审美,拍不出那么美丽的照片,但确确实这种色彩也戳中了我。 二手店日产碟子+杯子 之前在北京上海台北还有日本逛过很多二手店,但从没有产生过如此浓厚的兴趣。加上最近半年都在二手店积攒功德,对这些旧东西有了新的理解(包括接受程度可能也变高了)。尤其是慈善捐献的那种二手店,似乎更容易用「淘」来形容买到的好东西。70年代90年代的碗碟杯子套装,陶瓷陶土的锅,都巨美,浑厚又温润的简洁风格,真的好美丽。 转身去到卖全新品的日式餐具店,差不多类型的碗也要买到40+刀,然而我们俩捂着包里2块5块的碟子笑得合不拢嘴,感觉全世界的大便宜都被我俩占了。 还有一个6刀的杯子,也是70s的日产陶瓷,甚至可以进洗碗机。很难想象50年前的杯子还保持着光泽,线条也很柔和,更难想象的是原来洗碗机四五十年代就已经走进了很多家庭的厨房,而我直到今年才体会过。我以为洗碗机是多现代的东西呢,没想到比我妈还要年长呢,可惜我妈和她的很多同龄人也都没有用过洗碗机。 运动健康篇 赤足训练鞋 下半年开始恢复了健身房训练,健身房的课非常齐全,拳击、莱美、单车、普拉提、瑜伽、力量组训、游泳一样俱全,价格也只有国内瑜伽馆or健身房的一半,实在是太划算了。 之前以瑜伽和普拉提为主,虽然腰椎和颈椎的问题缓解了很多,但瑜伽的进度条也卡了一段时间,很多都因为力量不足无法顺利达成,重开健身卡之后,力量训练也提上了日程。目前以团体课的metcon和莱美body pump为主,叠加瑜伽、普拉提、拳击和游泳,完美实现运动的多样性。 之前一直在穿nike的跑步鞋,其实鞋底太软,不太适合做力量训练,尤其是各种squat、lunge。在metcon专门的训练鞋和赤足训练鞋之间选择了后者。毕竟澳洲人光脚率极高,远远看着就知道大家的足弓健康状况非常高,朋友穿了一年赤足鞋,低足弓的问题已经大大改善了。 确实应该多训练脚部的肌肉和骨骼的配合,毕竟在瑜伽里脚是大部分体式的基础,很多时候腿腰腹的卡顿最根本是从更弱的脚部基础而来。 目前的进展是:穿了3个月训练鞋,也尝试小距离穿赤足鞋运动。 蛋白粉+维生素D metcon做多了之后,基础代谢真的提高得明显,但是日常饮食里的能量缺口还是主要由碳水补齐了,经常感觉到饥饿,但如果吃零食就不怎么健康,正常吃饭的量完全不够消耗。以及12周训练后的体测发现我的肌肉量还是不太够,脂肪含量也跟着上升了。我感觉是无法通过正常饮食来补齐能量缺口了,只能寻求补剂的帮助。简单计算发现我的蛋白质摄入量还是远远达不到要求,吃蛋白粉成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选项。而且蛋白粉有一定的饱腹感,也能帮我解决动不动就爆饿的问题。 不过我暂时还不确定这是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需要在等6周,到下一次的体测才知道。 维生素D主要是因为冬天长期阴雨绵绵,阳光射入不足,为了保证钙质吸收和心情愉悦买的:)。 护肤篇 面霜+保湿精华 我对护肤的全部信任集中在保湿补水上,对于其他抗老美白的功效不抱任何希望(主要靠防晒),我相信不管多强大的功能,以我目前的收入水平,一定很难心甘情愿掏钱包去买,也很难毫不心疼地使用。所以我的护肤原则就是保湿和补水的基础款,便宜大碗,每天坚持涂。每天坚持多次足量涂基础款,可能会超过每次扣扣搜搜限量涂奢华护肤品。...

December 30, 2024 · 31 min · 6365 words

🏠在旋律里流浪,在节奏中安家

圣诞节前夕,想去感受一下节日氛围,我们找了一天去逛了city。中午的时候,路过了街头表演正在拉小提琴,双人小提琴的旋律吸引了我。他们不仅用小提琴演奏,还插入了一些B-box,甚至会把小提琴当拨弦乐器一样创造出更和谐多变的风格。在音乐领域仅限于一个普通听众的我,被音乐营造出的氛围深深打动了,感觉两个表演者都好自由好快乐地在纵情和音乐玩耍。好多人围着他俩,坐在周围的台阶上拖着下巴静静听,我站在远远的地方,也听完了一整首,这种感觉好微妙,仿佛心里有一扇生锈的门闩被悄然打开了。 一人乐队的魔法 傍晚,我又走到这条街附近,还在另外一个街口的时候,就远远已经听到了节奏、口哨和欢呼,循声走过去,发现也是街头艺人在表演,一个50岁上下的亚裔艺术家,他穿红色格子衫,头戴牛仔帽,像美剧里的西部装扮。刚刚正好一首歌完毕,他一边换吉他的琴弦,一边和周围的人互动,讲笑话,说一些小故事,活跃气氛,留住围观的听众。等他换完弦,在摇摇晃晃的谱架上翻谱,谱子已经被他翻得皱巴巴的了。他说要唱自己最喜欢的一首,但我现在也不知道是什么歌。他很熟练地招呼大家围进内圈,鼓励大家在内圈跳舞。 感觉他的风格是blues,jazz,funk之类的混合(不是很确定),节奏感很强,欢快得让人无法抗拒。他一个人的乐器装备也很多,手里抱着吉他,脑袋上还挂着口琴,脚上有鼓和手摇铃鼓改造成的脚蹬版本,堪称是一个乐队了。欢快的节奏太太太适合在闹市区这种很多人的场合了,他的节奏一响起来,整个街角就沸腾了。前排的人情不自禁进小圈里跳舞,一起手拉手享受音乐,我在队伍最后头,手脚也在忍不住地动,手开始打拍子,脚后跟已经带着腿扭来扭去了。听着歌,看着圈内的大家跟着歌边唱边跳,我感觉有点儿想哭,一首歌结束,我们准备离开,眼泪却吧嗒吧嗒掉下来了,我和鹿姐说,这首歌好好听,很有感染力,边说眼泪就从眼眶里流出来了,我转头看鹿姐,鹿姐的眼眶也是湿的。我们边走边感叹:他的歌真好,这个街角真好,音乐真的是拥有魔法力量的。它可以让这么多陌生人聚在这个10米范围内,卸下所有防备,手拉手跟随者旋律,笑啊,跳啊,感受这种音乐带来的快乐和连接。 音乐里体会自由 记得上次因为一首歌而哭泣,是疫情的时候,是那首在上海街头唱起的《明天会更好》。大家一起用歌声加油打气,也唱出了内心的委屈,但还是在歌颂对明天的期待。歌的背景很理想,但实际上大家身处的环境却并不是那么理想化的,每个人都保持着距离,带着口罩,远远还开来了警车和慢慢走近歌手的警察,正沉默地注视着这一切的发生。这种无奈境况和纯真理想的对比,让我忍不住听着这首歌哭了。那时候我所在的楼栋,也在隔离。 从两年前的压抑回到此刻,到处都在庆祝圣诞,满街都是节日的气氛,一路上好多人穿着圣诞丑毛衣丑t-shirt走在街上。在这一刻,我突然在想象自由。我意识到,我正在享受一种我似乎从没有经历过的自由,在街头表演的自由,和陌生人手拉手唱歌的自由,万圣节扮演角色的自由,每一种自我表达的自由。 两个世界的苏联楼 不久前,我在某个suburb看到一处很高很密的住宅楼,一瞬间有一种我仿佛在北京的感觉,那个楼像极了团结湖、金台路或者惠新西街还是任意一个北京四五环内的密集住宅区的建筑。我还和朋友讲说仿佛是北京四环的样子,那几栋楼在整个矮建筑居多的郊区显得格格不入但又让我觉得无比熟悉。后来查了一下才知道是给低收入人群或者难民提供的保障房:)。 如此相似的外形,竟然承载了完完全全不同的意义。在这里,这些楼是社会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的起点,是重新开始的契机,而在北京,这些房子可能是很多人用尽一生可能都负担不起的梦想(或者背负百万的房贷)。朋友跟我说其他去过保障房的人说这个地方进去了一辈子就再也出不来了,这种环境可以彻头彻尾吞噬掉一个人,从身体到灵魂。因为这种房子像鸽子笼一样,虽然可以暂且容纳人们的希望,但也背负着太多人的放纵罪恶或者悲惨苦难。而很多北京的朋友也都在这种拥挤的苏联楼里租住过,大家甚至会把有一处安身之所作为奋斗的目标。外形相似,背后却是两个世界的故事。 (我在google map的街景图找到了那栋难民楼和北京三环的小区楼,可以说是一模一样了。) 自由大概有很多面貌,有人选择几十年如一日在街头表演,有人选择把乐器搬进车库走进办公室上班,有人有人选择住进难民楼,有人继续留在街头流浪,更多的人在奔波中试图找到生活的出口。音乐让人暂时忘却现实,拥抱理想,自由也永远值得被追求。 BTW:我在YouTube上搜到了那位街头艺人的账号 ,这个影片的结尾还有一个女生过来和他讲话,说自己17年前刚搬来这个城市的时候,就在街角看了他的演出。他已经在街头演出20年了。

December 27, 2024 · 9 min · 1865 words

🥗清空冰箱计划沙拉碗

今天🦌又来进行半命题作文了,吞拿鱼罐头。她的计划是吃一顿快快的午餐,比如做个吞拿鱼三明治,毕竟冰箱里也基本空了。 但在我的观念里,三明治也就算个早餐,怎么可以当成午餐糊弄过去呢? 毕竟我还在放假阶段,是有手有时间做饭的人! 我拍拍胸脯打包票,中午绝对让她吃上包含吞拿鱼的像样午餐,剩下的事情,就都交给我! 从couscous开始的灵感 想起搬来澳洲之后去宜家给新家选家具,在宜家的餐厅里第一次吃到couscous沙拉,清爽开胃。当时瞬间觉得这可能是宜家最好吃的东西。而且这种把所有的营养成分混合在一碗里的做法,非常适合忙碌工作日的午餐。于是狠狠在心里记下了这个食材。 前阵子正好买了couscous,我猜想用couscous做主食,再搭配吞拿鱼,一起做个沙拉再合适不过了,天热,吃点清爽的肯定没错。至于怎么做,我也没有查。按我的理解,西式沙拉就跟中式凉拌菜差不多,味型定了,框架就出来了。 冰箱有啥就吃啥 快速盘了一下冰箱的存货。 有之前做羊肉抓饭剩下的薄荷叶,还有香葱和香菜,洋葱没有了,阳台的欧芹还没长太多,但问题都不大。薄荷叶、香葱和香菜已经足够搭出清爽的框架了。薄荷叶叠在一起卷起来切丝,香葱香菜切碎,一起混合好备用,薄荷的清香加上香菜和香葱的浓郁味道,香气已经扑面而来了。🦌平时不吃完整薄荷叶,这样切碎的版本倒是会吃得很香。 继续盘库存,虾仁吃完了,但有点贝肉,falafel也没了,肉馅也没有,好在还有几颗鱼丸,可以勉强凑数。 之前做tacos的时候,还有一些酸黄瓜和sliced Jalapeño,这两个酸辣口的和薄荷叶、香菜叠加的组合,味道肯定不会差。清酸带微辣,完美!当然番茄粒粒也可以加进来了,纯纯的凉拌菜组合,公式级别哈哈! 本着食材多样化的基本原则,我又煮了一点儿冷冻蔬菜粒(玉米粒、胡萝卜粒、豌豆粒),煎了一颗土豆(切粒),还有前几天吃鲮鱼茄子煲的时候剩下的小半个茄子。 香料拉满的清空计划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这是在进行冰箱清空计划:把各种剩食材、速食组合到一起。做柠檬慕斯蛋糕剩的小半颗柠檬也派上了用场,一半切成小粒,一半挤汁加进混合好的香料碗里。酸黄瓜切薄片,sliced jalapeño 也丢进去,这碗香料酸味清爽又香气十足,柠檬薄荷的清爽,香葱香菜的辛辣馥郁,每一种味道都在互相叠加又平衡。 couscous 的部分最简单:80g couscous 加 120ml 热水,搅匀后闷 5 分钟,完全吸干水分后用叉子戳开,加橄榄油拌匀。然后我分次把它和之前煎好的各种食材混合到香料碗里。最后,打开吞拿鱼罐头,全部倒进去,一顿大拌菜就成了。这期间除了橄榄油,我没额外添加任何调料,完全靠食材本身的香气和咸酸辣的腌制风味。 P人又一次惊艳J人 装盘上桌,搭配家里仅剩的一颗水果,简单又丰盛,一顿清爽的工作餐就速速上桌!不得不说,食物的做法真的是相通的,用中式凉拌菜的思路对待西式食材,只要大体风味一致,冰箱再混乱,也能产出一碗美味的大拌菜。 🦌这边还在开会,就已经闻到香味了,说:看来半命题作文很是适合你们P人!确实,薄荷叶香菜和香葱混合的那一刻,这碗主食沙拉的美味就注定咯!!

December 19, 2024 · 6 min · 1210 words

🥟解两年前的馋,豆皮包子

两三年前过年的时候,朋友发了一张她在吃包子的图,从包子的剖面来看,里面有豆皮,我瞬间被这个馅儿俘获了,太想吃了。但当时我的面点技艺还没有被完全激发,毕竟国内面食这一块还是很容易获得的,而且不太会踩什么坑。 今年的时候我收获了朋友的提示信息就是这是爸妈的扬州朋友送的包子,时间飞快转到11月,我才空出时间来给家里丰富一下早餐,做了一次猪肉大葱馅儿包子,说是大葱其实也是leek,发面的方式用了小高姐的包子方法,因为家里的蒸屉只能放四五个包子,而我又习惯一次性包10+包子,中间等待的时间会让发酵时间变长,包子发到几乎2倍大😂,包子馅儿会有很大一块空心,为了改善这个问题,我这次包豆皮包子的时候完全缩短了包好包子之后的发酵时间,只达到轻微醒发的状态,虽然包子皮没有之前那么松软了,但馅儿也会显得比较足。 包子馅儿 大概是18个包子的量,按照馅儿35g皮25-30g的大小。 豆腐皮 ———— 150g 雪菜 ———— 100g 猪肉糜 ———— 150g 姜末 ———— 5g 小葱末 ———— 两根切碎 水 ———— 80g 白胡椒 ———— 5g 盐 ———— 5g 糖 ———— 10g 香油 ———— 10ml 植物油 ———— 20ml 芡汁(水和淀粉1:1) ———— 30ml 豆腐皮用涮火锅用的薄薄的油豆皮,提前过水泡发,反复对折切成丝,大概2-4cm长,1cm宽。 雪菜我用的是袋装腌制过的类型,有不少盐,需要反复清洗把盐尽可能洗掉,洗好后也改刀切碎了。 热锅倒油,加入葱姜末炒香,之后加雪菜翻炒,之后加入猪肉糜,炒散之后加入豆腐皮,之后加水,开始调味:加白胡椒、糖、盐。翻炒均匀,均匀倒入芡汁继续快速翻炒,让所有的馅儿都裹上芡汁比较容易成团。之后淋上香油,装进容器里放冰箱冷藏冷却。 包子皮 中筋粉 350g 水 175g (50%含水量,还可以更高到55%-60%) 酵母粉 6g 糖 15g 馅料冷藏的时间里开始准备和面。温水化开酵母粉,糖面粉充分搅拌倒入酵母水,整体水量加入一半,搅拌成絮状后继续加入剩下的水,和面成团,盖保鲜膜静置30分钟,让面团自己水合,暂时不花时间和面。 时间到之后开始揉面至光滑,大概3-5分钟,让面团微微上劲。之后继续松弛30分钟。 松弛之后揉面团充分排气,切成30g左右一个的小剂子,剂子切面蘸上生粉,压扁后擀圆,就可以开始包馅儿了。 这次我总算领悟到了包包子的奥义就是馅儿似乎可以比皮儿的重量大一些些,也掌握了包包子的基本手法,虽然还是有点丑,但比前两次包的进步了不少。 一个30g左右的剂子我可以装35-40g馅儿,嘿嘿(๑•̀ㅂ•́)و✧。 冷水上锅放好蒸屉之后可以再发酵10-20分钟再上锅,也可以直接上锅蒸,因为馅儿是熟的,上汽之后10分钟就差不多可以出锅了。 晚上朋友下班之后带了巨好吃的冻酸奶来家里,她和🦌姐每人吃了3个包子,我吃了2个,两锅包子就这么库存告急了,朋友回家之后我又连夜蒸了两锅,这就是最近半个月我们家的早餐包子库存了!晚上提前用电饭煲定时绿豆汤,早上起来再调一个醋和辣油的蘸汁,搭配一小碟榨菜,绿豆汤和水果,就是一顿丰盛的早餐!

December 9, 2024 · 5 min · 1164 words